要闻速递

中国版QE呼之欲出?经济不需“接盘侠”大包大揽

时间: 2015-04-28    来源:证券时报 采编:东方财富网

 

中国版量化宽松(QE)真的要来了吗?

乍一听“QE”二字,着实骇人。因为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若一国货币当局宣布QE,则意味着祭出最后的杀手锏让经济起死回生。那么,如果中国开启QE,是不是说明经济已处于危险的边缘了?

非也。笔者认为,与2008年的4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同的是,若按照近期的传闻看,被市场称作“中国版QE”的一系列政策工具的落脚点不在“刺激”,而是“修复”。

修复什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所落下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近几年来激增的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因此,从去杠杆的角度看,中国政府已打出和即将打出的政策组合拳,乃是发力于重塑资产负债表。

不论是已经爆出的央行注资政策性银行,还是市场热议的信贷质押再贷款试点即将全国铺开、央行将推中国版LTRO(长期再融资操作)等传闻,这些被市场冠为“中国版QE”的政策,实质都是国家在调整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期实现整个社会的债务分担。

“经济周期本质上也是债务周期,中国正步入长债务周期下半场,主要体现为企业、政府、居民三部门的资产负债相对变化。宏观政策的本质就是构建经济风险在不同部门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转移机制,在经济谷底阶段寻求债务分担框架。”华创证券研报指出。

根据去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数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扩张明显,截至2012年末杠杆率就达到215%,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极高,达到139%,远超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合)国家90%的警戒线。一名官员曾表示,激增的杠杆有40%是地方政府“贡献”的。所以,解决企业财务负担过重以及地方债务到期偿还问题迫在眉睫。

以化解地方债务为例,尽管市场期待中央政府能出手相救,但无论是市场还是决策层都明白,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中央全面接手债务的方式并不可行。即使“侠之大者,为国接盘”的央行未来果真推出LTRO,其在机制设置上仍与欧美的QE有着很多区别,比如LTRO释放的规模由银行需求量决定,而QE是央行预先确定规模;LTRO提供的流动性是有资金成本,且有到期期限等。

而对于重塑其他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目前转牛的股市和即将全面推广的信贷质押再贷款,分别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缓解企业融资高成本压力。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也在此过程中获得转型和发展。

修复不是强刺激,但也是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恢复正常发展速度。如此看来,即便这盘大棋被市场称作QE,也并不如听上去那么令人恐慌。只不过,历史的前车之鉴也在提醒,政府大包大揽式的救助只会过犹不及,市场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

返回要闻速递列表>>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 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风险提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针织路23号楼中国人寿金融中心6层02-07单元
京ICP备06035032号  本网站支持IPv6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联系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