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证监会加强IPO监管 多家公司暂缓发行
时间: 2014-01-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为进一步加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监管,证监会12日公布施行《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措施》提出,如拟定的发行价格(或发行价格区间上限)对应的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在网上申购前三周内连续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简称“风险公告”),每周至少发布一次。风险公告内容至少包括:一、比较分析发行人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差异及该差异对估值的影响;提请投资者关注发行价格与网下投资者报价之间存在的差异。二、提请投资者关注投资风险,审慎研判发行定价的合理性,理性作出投资决策。
发行市盈率偏高须在网上申购前发布风险公告路演推介使用非公开信息将中止发行
为进一步加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监管,证监会12日公布施行《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措施》提出,如拟定的发行价格(或发行价格区间上限)对应的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在网上申购前三周内连续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简称“风险公告”),每周至少发布一次。
风险公告内容至少包括:一、比较分析发行人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差异及该差异对估值的影响;提请投资者关注发行价格与网下投资者报价之间存在的差异。二、提请投资者关注投资风险,审慎研判发行定价的合理性,理性作出投资决策。
发行人应依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确定所属行业,并选取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最近一个月静态平均市盈率为参考依据。
证监会将对发行人的询价、路演过程进行抽查,发现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路演推介过程中使用除招股意向书等公开信息以外的发行人其他信息的,中止其发行,并依据相关规定对发行人、主承销商采取监管措施。涉嫌违法违规的,依法处理。
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将对网下报价投资者的报价过程进行抽查。发现网下报价投资者不具备定价能力,或没有严格履行报价评估和决策程序、未能审慎报价的,证券业协会应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定期公布,禁止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网下询价。主承销商允许不符合其事先公布条件的网下投资者参与询价和配售的,证监会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据深交所网站披露,根据证监会《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的精神,绿盟科技、汇金股份、东方网力等公司13日公告暂缓发行。
IPO新政遇“漏洞”监管层急“打补丁”
奥赛康新股发行暂停一事,让实施仅40多天的IPO新政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目前,监管层已经开始马不停蹄“打补丁”。
昨日21点17分,证监会紧急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下称《措施》)。在对发行人的询价、路演过程进行抽查的同时,证监会还将与证券业协会对网下报价投资者的报价过程进行抽查。
据多位接近原定13日刊登发行公告企业的人士透露,企业已接证监会通知暂缓刊登发行公告。“券商和企业的董秘都很着急,还在会(证监会)里沟通,发行价格需要跟会里进行商定。”一位知情人士昨天21点左右对《第一财经日报》称。
1月10日,拟登陆创业板的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奥赛康)因发行规模过大、老股东套现过多暂缓发行。
奥赛康在上海、深圳、北京向网下投资者询价过程中,有361家投资者参与询价申购。根据初步询价结果,奥赛康发行价格确定为72.99元/股,市盈率67倍,高于创业板医药制造业平均约55倍的静态市盈率。公司计划的发行数量是5546.6万股,其中4360.35万卖老股;通过老股转让,大股东一次性拿走32亿元。
为遏制超募而设计的老股转让,在奥赛康67倍的市盈率、控股股东通过转让老股获利近32亿元的事实面前,遭遇了“漏洞”。
虽然证监会否认了“叫停”奥赛康发行的传闻,但无论是主动暂停还是被叫停,奥赛康已于1月10日发布公告称暂缓发行,并表示未来将择机重新启动发行。此后证监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奥赛康事件可谓是媒体最关注的事件,媒体向发言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针对奥赛康暂缓发行的。
发言人邓舸当时表示,奥赛康暂缓发行并非监管层叫停。他同时表示,证监会将采取措施加强新股发行与承销,将对首发企业的询价、路演过程进行抽查,近期还将组织证券业协会对网下投资者的报价过程进行抽查。
昨日晚间证监会发布的措施则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其中,针对首发企业发行市盈率过高的情形,证监会作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措施》,未来首发企业发行市盈率过高将受到约束。如果首发企业拟定的发行价格(或发行价格区间上限)对应的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在网上申购前三周内连续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每周至少发布一次。
这一规定引起市场关注。按照现行程序,上市公司发行新股“一气呵成”:拿批文——公告——路演、网下询价——公布网下询价结果、拟定发行价、公告网上申购T日——公布网上申购中签率。从此前几家上市公司的程序来看,券商几乎不会主动停滞发行过程。
但措施发布后,凡是发行价格对应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上市公司,都必须在网上申购前三周内连续发布风险公告,且每周至少发布一次,因此高价发行的上市公司发行节奏将受到控制。
“三周的时间,说明监管机构会调整网下询价到网上申购的期限,将现在大约5天调整到3周以上的时间,这是借鉴美国市场的做法,让市场冷静一下,避免高价发行,但并不是干预发行。”一位上海投行人士对本报称。
这位投行人士表示:“从企业角度来说,由于网下收购从5天加长到了30天,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估计大家都不会往高处发,而触犯高压线,被窗口指导,或者中止发行。”
本报记者查阅数据发现,在1月12日已经公告发行价格等待网上申购的上市公司中,天赐材料的发行市盈率不符合新规定的要求。该公司发行价格13.66元,发行市盈率28.08倍,而行业市盈率(披露值)为27.80倍。仅仅高出的0.28倍或将成为这个公司暂缓申购的“原罪”。按原定计划,天赐材料将于明日进行网上申购,但截至发稿尚未看到企业发出延迟公告。
在前两批被放行的公司中,新宝股份与纽威股份的发行市盈率同样不达标,但业内人士认为,两家公司“生米煮成熟饭”,程序应该不会倒退。
措施还规定,证监会将对发行人的询价、路演过程进行抽查,还将与证券业协会对网下报价投资者的报价过程进行抽查。
上周五,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证监会的要求,首发企业和承销商还面临多个“不得”。即不得向投资者提供除招股意向书等公开信息以外的发行人信息;不得有操纵新股价格、暗箱操作或其他有违公开、公平原则的行为;不得采取劝诱网下投资者抬高报价但不向其配售股票的行为;不得通过自主配售以代持、信托持股等方式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输送利益或牟取不正当利益。同时,证监会要求,要合理规定新股和老股的配比数量、网上和网下的分配比例、承销费用的分担原则。
虽然近期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都非常明确表态称,将放开上市节奏,不再主观控制批文下发的速度。但是有投行人士表示,从当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压力很大,证监会内部如何决策很难说。
“我相信在连续强力干预与中止发行的政策下,能堵住发行价虚高的现象,但是新股被爆炒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这个是否又需要未雨绸缪呢?”上海一位资管人士表示。
2013年底IPO开闸以来,已有51家公司启动发行。证监会统计显示,已过发审会且办理完会后事项的首发企业,都已取得了核准文件;其余过会企业中除个别企业外,均拟补报2013年年报,预计要到3月份才能发行;目前在审的首发企业,均需按规定补充提交预披露材料和2013年年报,并履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的要求后,方可进入审核程序。
由此,上市批文的发放,将进入为期约两个月的空窗期。两个月之后,改革之后新股发行的第一场发审会才可能举行。“预计也要到3月份才会召开首发企业发审会。”邓舸称。
老股减持推高发行价 IPO又遇“新三高”
按下葫芦浮起瓢,当前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正经历尴尬:刚刚告别旧版“三高”,新版“三高”又在制造麻烦。
“超募须老股减持”,正是这一限制“三高”中高额募资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却变相推升发行价。
警惕新三高
这一组新股发行数据搅动了业界的神经。
新宝股份发行市盈率30.08倍,未超募无老股减持;我武生物发行市盈率39.31倍,老股减持占发行量的56.44%;安控股份发行市盈率39.54倍,老股减持占发行量的63.15%;全通教育发行市盈率51.37倍,老股减持占发行量70.55%;奥赛康发行市盈率67倍,老股减持占发行量78.61%,而炬华科技的老股减持比重排第名二,达78.47%。
解读数据不难发现,与发行价一道不断走高的是各发行人老股东减持的股份数量,对应走低的是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数量。
这一组数据的对应关系并不难理解,在新股发行价依然居高不下的前提下,上市公司为了不超募不断压缩新股发行量,上市公司股东为提前套现却在不断增加减持的股份数量。
“旧版三高中的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未变,股东超高量减持却正在替代以前超高的募集资金,新股发行正在形成新版三高。”深圳一位投行发行人员说。
新三高的种种演绎,源自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的新规定:“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鼓励持股满三年的原有股东将部分老股向投资者转让,增加新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比例。同时,新股发行超募资金要相应减持老股。”
一位投资者感慨,以前发高价引发上市公司成倍高超募,但超募资金至少还在上市公司账上,如今虽未超募,但资金却大比例被上市公司股东拿走,“超募老股减持让股东套现更方便了。”
变化正悄然发生。1月10日,奥赛康发布公告称,考虑到该公司此次发行规模和老股转让规模较大,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及主承销商中金公司出于审慎考虑,协商决定暂缓此次发行。
投行界对此普遍的解读是,发行价最高、老股减持最多的奥赛康暂缓发行,是本次新股发行重启以来首家暂缓发行的公司,也将成为此轮新股改革及重启以来的标志性事件。
超募老股减持
推升新股发行价
“新三高的根源在于超募老股减持。”深圳一位私募投资总监说,“超募老股减持”规则本意是为了限制上市公司巨量融资、增加股票供给、打压高发行价,但现实中却未起到平抑发行价作用,反为发行人股东高价减持套现提供了捷径。
某中型投行承销专员分析,在市场各方对新股依然热情追捧的大前提下,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时,要求新股发行必须遵从“超募老股减持”,必然会推升发行人股东中财务投资者的减持套现热情。
这位承销人员表示,对于那些本身就是以财务投资者身份进入发行人股东系列的机构或个人,在发行人IPO期间高价、高市盈率一次性提前减持套现,不仅可以减少锁定期,还将减少高价发行后二级市场股价回落的风险。
“按照目前发行规则,后续老股减持比例还会增加,价格也会更高,因此规则修改也势在必行。”某央企控股的投行部总经理仔细研究发行规则后对记者分析说。
在这位投行负责人看来,根据目前规则,一方面,发行价越高对应超募就越多,需要减持的老股数量也就越多;另一方面,发行价越高,在募投项目资金不变的前提下,意味着发行人出售的股份就越少,而这部分股份后续完全可以用来增发再融资;第三,发行价越高,发行人股东方减持的意愿就越强烈,还能卖个好价钱,以前锁定期的限制,现在正好被超募老股减持突破了。
(责任编辑:D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