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证监会:新三板扩容方案即将出炉
作者:马婧妤 时间: 2013-09-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王娴昨日在“2013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全国股转系统扩大试点工作各项准备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扩大试点的具体方案将很快出台,届时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到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交易。
□区别于交易所市场的制度安排,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
□股转系统是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纳入证监会统一管理范畴
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王娴昨日在“2013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全国股转系统扩大试点工作各项准备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扩大试点的具体方案将很快出台,届时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到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交易。
王娴表示,全国股转系统定位于服务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部分企业在我国仍处于内源性融资需求阶段。统计显示,2012年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平均净资产是6189万,平均营业收入9476万,平均净利润830万,平均净利润只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八分之一。
对于全国股转系统的监管框架,王娴将其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区别于交易所市场的制度安排,股转系统挂牌公司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二是股转系统是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纳入证监会统一管理范畴。“因此场外市场的监管体系,是由证监会行政监管和全国股转系统自主监管共同构成。”这个监管框架的基本原则是市场化和法制化。
王娴表示,全国股转系统与目前各地建立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也有较大区别。
首先,由于全国股转系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在制度设计上优于其他区域性市场,挂牌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公开转让,同时可以进行连续集中交易。
其次,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费用较低,具有公益性的特征。企业挂牌初期费用大约为主板市场的十分之一,创业板市场的五分之一,挂牌年费不足主板市场的一半,同时对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不收取会员费和进场费。
王娴说,由于具有前述监管框架和制度优势,市场同时实施较为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未来全国股转系统还有很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她认为,全国股转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后,将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影响力和广度,挂牌公司类型、投资者多样性将更加丰富,也将为市场不断创新交易制度、发行制度,提高流动性提供更好的条件。
新三板将推多元融资工具:“优先股”或先行先试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新三板”)总经理谢庚昨天在参加第二届“金融街论坛”期间表示,新三板即将推出债权融资工具和股票质押贷款产品,以丰富挂牌企业的融资手段。另外,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王娴表示,新三板未来可以开展优先股、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试点。
王娴表示,未来全国股转系统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由于该系统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是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属证监会监管范畴,同时实施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些均为市场的发行、交易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
谢庚也认为新三板市场对挂牌企业将更具包容性。他表示,目前新三板企业的定向融资已经相当灵活,既可以在挂牌同时也可以在挂牌之后。新三板即将推出的债权融资工具则将为那些不希望通过扩张股本的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
挂牌企业股权实现标准化、获得流动性之后,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也更便捷。谢庚说,新三板已经和多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为挂牌企业提供专属的股票质押贷款服务。
事实上,一些证券公司也在探索为新三板挂牌企业提供类似股票质押贷款的融资工具。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大股东可以将股票质押给证券公司,从券商融入资金用于对公司的追加投资。券商或是用自有资金提供给融资方,或是将其融资需求与资产管理业务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对接。
优先股对于新三板挂牌的中小企业可能更具吸引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问题,且创始人和核心管理层常常不愿意看到股权被稀释。而财务投资者又往往没有精力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只希望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优先股这种安排能够兼顾两个方面的需求,既让企业家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又能为投资者享受更有保障的分红回报创造条件。
资产证券化可能对于拥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更适合。不过,一般来说此类企业或者比较成熟,或者资产规模较大,而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普遍现金流并不稳定,资产规模也偏小,要利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可能存在一些障碍。
据王娴透露,新三板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的试点方案即将出台,届时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到股转系统挂牌交易。
她表示,新三板主要服务初创期中小企业,相对场内交易所市场费用水平较低,企业挂牌初费仅为主板市场的十分之一、创业板市场的五分之一;挂牌年费为主板市场的一半,对中介机构也不收取会员费和进场费。
地方政府成新三板“金主”
新三板突破园区限制、扩容至全国范围已经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然而,挂牌企业数量的激增却难以掩盖交易极其不活跃的尴尬现实。同时,由地方政府和园区担任“金主”角色实施奖励和补贴来进行推动,也为新三板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现在每天都要接待好几家券商,都是来宣讲业务的,全国各地的都有。”一位直辖市的金融办主任说,随着新三板全国扩容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目前各家券商正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园区内抢夺企业资源。“一些企业,尤其是优质的高新技术企业,格外受到券商的青睐。”
上周,全国中小企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培训会议,股转系统公司领导表示,目前包括国务院、证监会方面已经通过对新三板扩容到全国园区方案,目前只等国务院正式宣布新三板扩容。
一位参加该培训会议的券商代办股份业务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的推进态势来看,新三板的全国扩容进展可能会早于预期,在9月份实现的可能性很大。
一位从事券商新三板业务的业内人士也证实,虽然现有4个园区范围外的企业材料暂时还不能上报,但估计开闸就在最近几周。同时,出于对散户进入新三板之后无序炒作的担忧,监管机构可能会将新三板进入门槛由300万元进一步提高至1000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367家,挂牌股份总量已经达到了217.9亿股,其中可交易股份总量为87.8亿股,上述挂牌企业的资产合计为444.2亿元(最新财年),营业收入合计为294.7亿元,净利润合计为-16.2亿元,净利润均值为-441.6万元。
从历史数据来看,2006-2011年间,新三板每年新增的挂牌企业分别仅为10、14、17、20、16和25家。而按照代办股份起始转让日计算,仅今年以来,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11家,新三板的扩容速度之迅猛可见一斑。
然而,尽管挂牌企业数量今年以来激增,但新三板交易冷清的现状却没有得到改变。西部证券总经理助理、场外市场部总经理程晓明说,交易的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挂牌公司的定价依据,没有活跃度,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利益可言。程晓明认为,首先,必须降低进入门槛,以便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场,从而激活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当让散户入场,机构与散户共舞,市场人气才能真正起来。
另外一位业内人士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要提高股份转让市场的活跃程度,做市商是一个关键。该人士说,从系统建设方面来看,做市商系统至少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出来,出来之后,主办券商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资源。因此,短期之内,新三板企业股份流动性差的局面难以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平均只有22个股东,由于股份数量高度集中,即使有做市商也是很难开展的。“现在监管机构正在力促定向融资,分散掉相应股权,进而增加流动性。”
相对于股份流动性差、交易清淡而言,在新三板企业挂牌数量激增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金主”角色、在新三板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过度介入,在业内人士看来,也为这个新兴市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个园区对于企业改制和在新三板挂牌都有一定数量的奖励,这笔奖励由当地政府和高新园区共同承担。其中,上海张江核心园区的奖励为150万元,其中企业改制和申报奖励50万元,在新三板挂牌奖励100万元,上述150万元奖励,由上海市政府解决一半,张江园区配套一半。
“对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地方政府往往比企业更积极。”上述从事新三板业务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个高新园区有企业入驻以后,这些企业能够享受一些配套政策带来的好处。如果以后交易活跃了,挂牌的企业数量越多,可能吸引到的投资就越多,这对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一大好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PE是非常欢迎的,而想要PE进来的话,挂牌企业的资源数量要多,股份要具有流动性。
同时,一旦规范起来后,企业会给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源。企业挂牌之后,融资的渠道会更加广阔,而对于园区来说,有了金融的配套服务之后,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入驻,产生聚集效应,这样也会给当地政府带来好处。“实际上,挂牌企业数量本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就是一个政绩指标。”上述人士称。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发展模式却明显地不可持续。一方面,对于挂牌企业的奖励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在挂牌企业数量激增达到数以千计时,这笔支出对于地方政府或者园区而言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主办券商也有开展低价竞争的苗头,一些券商出于培养IPO储备项目的目的,甚至会免费推荐企业挂牌。一些券商的一般项目收费甚至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覆盖其成本。因此,这种低价竞争策略使得挂牌企业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围猎新三板项目 券商跨区抢单
“你来得太晚了。”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园区,一家上市券商场外市场部相关业务人被告之,预约进行企业宣讲的券商近期已经排满了,最快要到明年年初才有空当。
然而,对于这位场外市场部相关人士而言,这个“太晚”的遗憾不仅仅是没有被安排宣讲,更是意味着松山湖区的企业都已经被其他券商“扫荡”了一遍。
现如今,“新三板”扩容至全国的预期渐行渐近之际,各家券商纷纷出动手下的精兵强将,围猎高新区的项目资源。同时,为应对扩容后批量项目的上架,券商也加快了招兵买马的速度。
你追我赶
“现在这个架势,能保住当地资源优势就不错了。”长江证券(000783.SZ)场外市场业务相关人士表示,东湖高新区作为首批扩容的国家级高新区,已经引来全国各地主办券商的关注,包括国信证券、西部证券(002673.SZ)等多家券商都陆续前往宣讲业务。
“园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谓是被掘地三尺了一遍。”上述业务人士称。
据了解,由于挂牌企业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高新区中,这些高新区所在地的券商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在项目资源上常常能抢占先机。
据全国股转系统信息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52家主办券商开展了挂牌业务。从推荐挂牌的企业数量上看,各家券商的业务进展不一。其中申银万国证券推荐挂牌的企业数量达到50家,暂时遥遥领先同行;长江证券以19家挂牌企业数暂居第二;广发证券(000776.SZ)和齐鲁证券分别推荐17家企业挂牌紧随其后。此外,还有中原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南京证券等券商推荐挂牌企业数较多,位居行业前列。
上述业务表现较好的券商均有明显的区域性优势,不过这些“先天”优势正在受到挑战。随着各家券商对该项业务投入的加大,跨界揽活将成为常态。
“上海张江高新区获批试点后,引来多家券商驻点,而且大多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定期为园区内企业进行培训、业务推介会等。”沪上一家券商私募股权部相关业务人士称。
现如今,随着全国股转系统(俗称“新三板”)高新区将在年底扩容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各家证券公司都纷纷加大力度派驻人马围猎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高新园区。
而一些业务起步较晚的主办券商也在相继成立相关业务部门后,逐渐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高新园区内。
“新三板扩容喊了5年了,直到股转系统成立后,才算给券商吃了一颗定心丸。”一家已经拿到主办券商业务资格好几年的券商相关业务人士表示,由于业务定位不明确、同行收益情况不理想等因素,该公司年初才组建好场外市场业务部门。
招兵买马
“‘新三板’人才热招中,欢迎推荐。”继金元证券分管场外市场业务的负责人陈永飞发布了招聘信息后,西部证券场外市场部相关负责人程晓明也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招兵买马。
与此同时,国信证券、宏源证券(000562.SZ)等也纷纷发布全国股转系统业务人员的招聘信息。
“我们现在不缺项目,缺的是人才队伍。”一家券商场外市场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的储备项目已经有几十个,但是场外市场部的员工尚不到30人,扩张人手成为该部门的头等大事。
“除了储备项目,还有近百家有挂牌意向的企业正在洽谈中,这些都需要人手去跟进,园区随时扩容,没做好准备的券商肯定掉队。”上述场外市场部负责人称。
尽管招聘成为各大券商场外部门的常态,但是业内人士同时指出,“新三板”人才难求。
“做一个‘新三板’项目,并不比IPO项目轻松,可以说工作量几乎是同等的。”东莞证券场外市场相关业务人士称。
此外,据了解,全国股转系统对主办券商实行的是项目终身督导制度,企业挂牌后的再融资、公司治理等都需要主办券商终身负责。“企业IPO了,投行几乎就没什么事了,新三板不一样,挂牌,仅仅是开始而已。”西部证券场外市场相关业务人士表示。
因为“新三板”的业务复杂性、专业性与IPO业务相似,入行的门槛也较为接近。一般的招聘条件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优先”;而注册会计师资格、法律执业资格更是必要的硬件之一。
“一般都是一个项目延揽人员、一个会计、一个律师,这是大部分开展新三板项目的标配。”广东一家区域性券商场外市场部相关业务人士称。
除了专业性门槛较高外,收入待遇也成为“新三板”业务部门招聘难的另一个拦路虎。据了解,大部分券商为相关业务人士开出的基本工资年薪为10万-18万,部分券商能开到25万年薪已经是行业相当不错的价码。
“除固定薪酬之外,业务团队还有一定的提成可得。但是目前园区还没有扩容,业务也没有起来,激励机制再好,提成也非常有限。”华泰证券(601688.SH)一位从事推荐挂牌业务的项目经理表示,现在愿意加入“新三板”行业的人才,都是因为看中行业的未来,目前的收入待遇可以暂时“委屈”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监管部门明确表示了不支持营业部人员进入主办券商新三板业务团队,也让“新三板”业务部门不得不加紧招兵买马的步伐。此前,为缓解“新三板”部门人手不足,部分主办券商曾将眼光投向散布于各地的证券营业部,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抢占高新区的项目资源。
(责任编辑:DF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