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成品油价迎新机制后首涨 调幅近10年最小
作者:朱贤佳 时间: 2013-05-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改委昨天宣布,5月10日凌晨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汽柴油均涨95元/吨,折合升价90#汽油涨0.07元,0#柴油涨0.08元,是近10年以来成品油调价史上的最小幅度。2003年7月1日,发改委曾上调汽油出厂价格90元/吨,为历年来最小幅度。有机构分析指出,新机制下成品油调价周期缩短,这导致中下游商家无暇投机,表明定价机制改革的效果开始显现。
●调幅近10年最小
●新机制效果显现:囤油大幅减少
发改委昨天宣布,5月10日凌晨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汽柴油均涨95元/吨,折合升价90#汽油涨0.07元,0#柴油涨0.08元,是近10年以来成品油调价史上的最小幅度。2003年7月1日,发改委曾上调汽油出厂价格90元/吨,为历年来最小幅度。有机构分析指出,新机制下成品油调价周期缩短,这导致中下游商家无暇投机,表明定价机制改革的效果开始显现。
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高国云指出,此次调价是成品油新机制以来首次上调,距4月25日正好10个工作日,幅度也到位。另据卓创资讯统计,此次调价周期仅15天,也是自2005年以来调价频率最快的一次。
而这么快的调价频率也让中下游商家无暇投机,在保证正常需求的同时,鲜有囤购。另外,在资源供应相对紧缩的情况下,资源紧张未引发市场采购狂潮。金银岛分析师指出,如每次调幅不高,囤积需求欲望下降,通过此举就能起到控制市场价格、打击炒作的作用,从目前看已小有成效。
不仅如此,调价实现短平快对终端消费也不无影响。据卓创测算,载重50吨的物流货车,月跑10000公里左右,单车在下一个成品油计价周期内油耗成本将增加150元左右。私家车方面,若月跑2000公里,每百公里8升油的普通家庭,也意味着下一个计价周期的油耗成本将增加不足6元。
“由于调幅较小,此次油价上调对成品油相关行业的生产运输成本影响不大。对私家车而言,加一箱油才节省几块钱,车主将不用再排队加油。”高国云说。
此外,随着天气转热,汽车空调用油需求将获提振,汽油批零价差有望进一步缩窄,各加油站促销力度也将随之减弱。最后,考虑到短期内国际油价难以走出单边态势,分析师认为5月23日国内成品油价能否调整尚存变数。
成品油价格微幅上调 对经济影响有限
国家发展改革委9日宣布,将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95元,这也是发展改革委推出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方案后的首次上调。本次调价对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后期油价走势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油价上调,最直接的影响是汽车油耗成本增加。本次调价折合到全国平均价格,相当于90号汽油每升上调0.07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08分。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陈晴表示,本次调整幅度不到每吨100元,从而打破了近10年成品油最小上调幅度的记录。2003年7月,发展改革委曾将汽油出厂价格上调90元/吨。
陈晴说,由于幅度很小,因此本次调价对物流业的影响有限。以载重50吨的物流货车、月跑1万公里左右的货车为例,单车在下一个成品油计价周期内油耗成本将增加150元左右。私家车方面,对于月跑2000公里,每百公里8个油的普通家庭,也意味着下一个计价周期的油耗成本将增加不足6元。
同时,成品油价格作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的组成部分,油价上调也将对整体物价水平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据中宇资讯分析师张永浩测算,本次调价对CPI的直接影响很小,仅能拉低CPI指数0.0023个百分点。他说:“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后,频繁的调价反而减少了对于CPI的直接干扰。”
另外,由于本次调价是油价新机制出台后的首次上调,因此对于新机制能否抑制此前盛行的囤油投机行为也颇受市场关注。金凯讯总经理张魁宽表示,油价新机制将调价周期缩短为10天,国际油价单日变化都会对油价调整能否实现造成很大影响,再加上没有公布调价所挂靠的油种,所以,中间贸易商很难对油价调整进行准确预测,也就失去了囤油投机的动力。
他举例说,“新机制出台后第一个调价窗口期,大家都预测上调,而当时的调价由于幅度太小而被搁浅,不久之后的第二轮油价下调实现了,而且下调幅度很大,如果中间商在第一个窗口期囤油待涨,那么就会遭受很大损失。”
据了解,新机制实施以来,首个调价周期,由于汽柴油价格变动幅度低于每吨50元未作调整;第二个调价周期,在累计纳入上一个调价周期的调整幅度后,国家大幅下调国内汽柴油价格。本次调价为第三个周期。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秦文平也表示,新调价机制出台以来,10天的调价周期让中下游商家无暇投机,在保证正常需求的同时,很少囤购。在卓创抽样检测中,调油商及贸易商汽柴油剩余库容高达82.69%,即使调价落实后,其采购意愿仍不强,多数商家大多“按需定进”。
国内市场方面,金银岛分析师王延婷表示,在上涨预期的影响下需求有所增加,但目前各地市场反应较为理性,仅华东地区销量明显上扬。从价格方面来看,近日多地汽柴油价格出现上涨,涨幅在每吨20元至50元之间。
但是,当前国内汽柴油市场刚性需求仍未完全恢复,下游备货消化缓慢,整体成交难以出现实质性好转,市场对整个5月份行情并不看好,多以谨慎操作为主。部分主营已对本月的销售任务表现担忧,预计后期加大力度促销仍是市场主流。因此,预计本次调价后,国内成品油市场购销仍将以平稳为主。
油价每吨涨95元 小步快调降低加油站促销意愿
成品油新机制下的首次上调今日(5月10日)凌晨兑现,成品油价也迎来近10年来最小涨幅。国家发改委5月9日宣布,10日凌晨上调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幅度在95元/吨,折合93#汽油0.07元/升,0#柴油0.08元/升,上调幅度创历年新低。
行业分析师认为,此次调整落实,国内成品油调价真正实现了 “短平快”,价格上调会拉涨成品油批发价,批零价差有望进一步缩窄,各加油站促销力度也将随之减弱。5月23日将再迎调价窗口,是涨是跌尚存变数。
油价上调95元/吨
上次百元以内油价调整还是在2003年7月1日 (上调汽油价格90元/吨)。而本次调整幅度95元是其后成品油调价幅度最小的一次调整。
隆众石化网数据监测显示,调价落实后,国内大部分地区93#汽油将回升至7.2元/升,0#柴油将回升至7.1元/升左右。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斌说:“这次调整落实,国内成品油调价真正实现了‘短平快’。”
成品油调价时间间隔最长的一次是281天,发生在2007年11月1日。而新机制下,本次调价周期为15天,也是自2005年以来调价频率最快的一次
(虽然2005年5月份曾有过间隔13天的调整,但当时因市场原因汽、柴油是分开调整,因此不在统计之内).
张斌称,后期若原油价格保持波动,那么两周(10个工作日)一调的局面将常态化;并且在原油波动不大的情况下,油价的小幅调整也将成为常态。这将为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市场化打开新的篇章。
5月23日将再迎调价窗口。“近期原油料在多空博弈之中窄幅波动。故5月23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能否调整尚存变数。”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高国云说道。
批发价有上涨空间
高国云指出,近期原油呈现“V”形走势,但因反弹幅度有限,两大油企及地方炼厂对本次调价反应较为平淡,价格浮动不大。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的汽、柴油批发价呈下行走势,93#汽油较4月25日相比下行幅度在100元/吨左右,0#柴油较4月25日下行幅度在100元/吨左右。
在此次调价落实前,石化双雄在部分地区也曾有借此推涨成品油批发价的意愿,但实际调整幅度有限,且为了追赶销售计划,实际成交仍可按量优惠。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能称,目前除华北、沿江个别地区柴油批发价格推至目前批发限价或以上之外,其他大多数地区仍低于批发到位价50~150元/吨不等,个别地区,如广东省0#柴油市场价格与批发到位价的价差更是高达338元/吨。以此来看,本轮发改委上调价格后,国内成品油批发价格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加油站打折意愿减弱
在本次调价周期,国际油价处于震荡回升局面,尤其是在5月初的连涨,使得业者购销心态有所好转,局部市场出现推涨之意。汽柴油批发价走势较3~4月份有所好转。
据卓创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收盘,国内20个省的主要城市两大巨头国Ⅲ93#汽油批发均价在9072元/吨,平均批零价差在444元/吨,较上次调价前缩窄184元/吨;0#柴油批发均价在7839元/吨,平均批零价差在312元/吨,较上次调价前缩窄255元/吨。
“调价后,终端油站最高零售价格将小幅上推,但因调整幅度较小,零售利润增幅不大,这将使得加油站优惠幅度略有缩窄。随着气温升高,车用汽油需求将增加,这也是终端加油站促销力度小幅收窄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宇资讯分析师孙雪君说道。
不过,孙雪君认为,新定价机制推出后,调价更加频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后期仍不排除部分加油站为抢占市场资源而增加优惠的可能。
两巨头年内柴油出口或破300万吨
随着国内GDP告别高增长时期,刚需投机两不旺使国内市场对柴油需求量急速下跌,中石油、中石化柴油出口量也将达到历史最高峰值。
据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柴油出口量已经达到历史之最,同比增幅为368%。
昨日 (5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安迅思息旺能源获得的预测报告称,两桶油全年柴油净出口量将上升至约300万吨,预计将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而中石化内部专家也测算,两桶油今年柴油出口量将达到240万~540万吨,将获利25亿~50亿美元,成为近10年来柴油出口获利最多的一年。
业内认为,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严重制约了柴油需求的增幅,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两大巨头出口就是为了保国内柴油的价格,以此保障炼厂的炼油利润和炼油积极性。
两桶油柴油出口或创纪录
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四季度,国内柴油需求传统旺季中,中国已由柴油净进口转为净出口。据统计,去年中国柴油出口在50万~60万吨。今年一季度中国柴油出口量已经达到历史之最,累计出口柴油105万吨,同比增幅为368%,环比增幅30%。
中石化内部一位专家测算,2013年国内市场对柴油的需求量相较于2012年同步下滑,在炼厂维持目前开工率的情况下,预计今年我国柴油出口量将在240万吨~540万吨。
“经济降温使得我国柴油消费增速下降,2013年我国柴油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出口将是一个缓解资源矛盾的主要方法。”上述专家说道。
目前,国内基本建设、出口、公路车流量这些经济指标延续了去年的下行态势,增速都有明显降低。
业内认为,“4月份是二季度柴油供应最低点,炼厂方面因为检修而损失的原油加工量几乎是近五年最低的一年。随着供应回升后,预计6月份国内柴油市场会进入供应过剩的局面。”
出口获利10年最高
“国内柴油资源太多了,超过需求,面临的就是价格下跌,利润萎缩,为了保障国内价格不下跌,利润不萎缩,两桶油只有增加出口。”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晴说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从今年年初至今,国内柴油批发价一直跌跌不休。
据统计,1月份,0号柴油批发均价为8150~8160元/吨,到5月初已跌至7657元/吨,5个月的时间下跌了600元/吨左右。4月份国内柴油批发均价为7852元/吨,较3月份跌289元/吨。
中石化内部专家分析称,从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发现,中国2012年1~10月柴油累计净出口收入约4.4亿美元。
上述专家认为,在柴油进出口年平均单价不变,且人民币维持目前升值速度的情况下,预计2013年出口柴油将获利25亿~50亿美元,超过2010年的15.9亿美元,成为近10年以来柴油出口获利最多的一年。
“两桶油”为何低价出口 成品油需求放缓库存高企
在国内需求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汽柴油出口量迅速增长,而且中石油、中石化这“两桶油”还在积极申请增加成品油出口的配额。
与此同时,受到新定价机制影响,成品油中间商操作量锐减,炼厂库存高企。多位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炼厂新建产能的不断投产,增加国内成品油出口的情况可能将成常态。
柴油出口量创纪录
安讯思息旺能源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柴油出口量达到历史之最,累计出口柴油105万吨,同比增长368%;同期,中国共出口汽油115万吨,同比增长14%。
截至4月30日,柴油方面,国内销售价格为7800元/吨,新加坡柴油运抵国内(不含运费)价格为7490元/吨,从理论上计算出口利润为-40元/吨,国内销售利润270元/吨。然而,“两桶油”出口汽柴油最大的目的或许并不在于盈利。与新加坡运抵国内的汽柴油价格(不含运费)相比,柴油出口理论上的利润为负,汽油的利润也低于国内。有观点指,石油巨头出口汽柴油是为了收紧国内供应,维护国内市场价格。
出口量的增加与国内需求放缓密切相关。安讯思息旺能源的报告指出,国内宏观经济的增速放缓严重制约了柴油需求的增幅,国内基础建设、出口、公路车流量这些经济指标延续了去年的下行态势,增速都有明显降低,柴油终端需求也就难以提振。
因此,“两桶油”都在为进一步加大出口而积极运作。市场人士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都在继续申请增加柴油和汽油的出口配额,预计该配额可能会在5月份下发。二季度,国内柴油出口有可能会和一季度总体持平,汽油出口则有可能较一季度降低。
除了实体经济需求降低之外,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陈晴认为,出口猛增还与中间商受新价格机制影响减少进货有关。陈晴说,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实施后,调价周期缩短,占市场份额较大的中间商操作锐减,导致国内市场由之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为了平衡国内油品市场资源,油企纷纷增加对外出口。
根据卓创资讯对近30家成品油中间商的抽样调查,截至4月末,其柴油库存量占总库容的21.98%,比去年同期下降5%;而对山东20家主要炼厂的统计显示,截至4月末,其汽油库存比例为48.63%,同比增加16.31%,柴油库存比例为46.76%,同比增加6.79%。
从2012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就已由柴油净进口转为净出口,机构预计今年的汽柴油净出口量还将大幅增长。
安讯思息旺能源预测,在今年国内GDP增幅为7.5%的条件下,预计全年柴油需求增幅仅在1%~2%,而柴油产量同比增幅预计在3%左右,使得2013年柴油净出口量可能突破300万吨,占到全年产量的近2%,创历史最高水平。
据安讯思息旺能源预测,2013年中国汽油出口量可能逼近400万吨,同比反弹逾30%,出口量占到中国汽油产量的约4%。若不考虑调和油市场因素,中国汽油产量增幅预计也将略高于需求增幅。
产能过剩之忧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汽柴油出口量的增长恐怕是与国内成品油产能快速增长有关。
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研报指出,汽柴油出口量的增长源自结构性因素。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使用效率提高影响,中国油品需求预期增速逐渐放缓;而供应面,中国炼厂产能仍预期维持较快增长。随着中国成品油市场产能的逐渐转向过剩,增加成品油出口将是大势所趋。
中石油集团下属经济技术研究院年初发布的报告预计,2013年中国将新增一次炼油加工能力3950万吨,按照2012年的开工水平,预计2013年我国将生产汽油9540万吨,供大于求100多万吨;柴油产量为18025万吨,供大于求325万吨。若开工率有所提高,国内成品油市场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过剩局面。
从整体产能来看,近段时间国内产能增加的确较为迅速。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增长至6.52亿吨/年,与2000年的2.76亿吨/年相比,增幅达136%;预计到2015年,国内炼油能力还将增长至8.18亿吨/年。
不过,陈晴认为,后期产能过剩是否会常态化表现,还要看国内外经济的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