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制造业持续不振 4月PPI创半年新低

作者:胡健    时间: 2013-05-1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昨日(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跌幅超出市场预期,该数据也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低。同时发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上月略有上浮,同比增速为2.4%。当前CPI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不大,而PPI的超跌则预示经济动能不足。

联讯证券宏观及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杨为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PPI比值出现显著下降,基本可以确定PPI第一阶段上涨已近尾声,而是否会存在第二段成本推动式上涨,要看后期CPI是否有超预期的表现。

PPI超跌显示经济遇冷/

在经历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跌幅短暂收窄后,4月份PPI环比为-0.6%,且本月翘尾因素-2.48%是2010年以来最低点,较3月下降约0.2个百分点,使得4月PPI同比大幅降至2.6%。

从整个周期来看,我国PPI已经连续14个月负增长,4月PMI中购进价格指数为40.1,环比3月份大幅回落10.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落,也意味着PPI短期内将继续疲软。

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PPI持续为负,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上游的原材料加工企业没有利润,这对于增加其投资意愿不是很有利,但是单月PPI跌幅扩大并不说明趋势的改变。“国家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给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带来输入型影响,某些行业的产能仍然在调整过程中,尤其是一些上游行业很难获得利润。”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在国内制造业持续低迷。部分关键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而且库存重新回到历史高位,对生产者价格形成下行压力。在出口方面,近几个月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则持续下滑。

“随着后期石油价格、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可能上涨,再加上国内铁路等有效投资的释放以及改革红利逐步凸显,相信PPI逐渐会转负为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左晓蕾说道,长期来看,产业结构要调整,需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对于落后产能行业也没必要因为其亏损而去扶持。

同时,交通银行报告指出,“由于PPI翘尾因素自5月将进入回升通道,短期内PPI同比降幅将有所缓和,但实质性回升仍然取决于国内外需求的持续提振,短期还应关注国际油价异动。”

CPI或将温和中上行/

相比PPI,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较为温和,国家统计局表示,在4月份2.4%的CPI同比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为1.4和1.0个百分点,分别比3月份增加0.2和0.1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增加0.3个百分点,影响4月份CPI同比涨幅有所扩大。4月份新涨价因素增加,与鲜菜价格上涨密切相关。

杨为敩表示,虽然在3月食品价格超跌的判断下,4月进行了修复式上涨,但是上涨幅度仍然较低;另外,非食品价格同比数据出现下降,亦对消费品价格有向下的拉动力。除了供给瓶颈缓解带来的周期弱化效应之外,H7N9禽流感也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进而促使肉类价格出现进一步的回落。

中国物价水平较低,但PPI显示经济需求偏弱,而外围市场包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欧盟等经济体却纷纷降息以刺激经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CPI反弹并不代表实体经济好转需求上升,预计我国降息窗口很快打开。

但也有不同观点,“通胀压力反弹会使得中国不会放松货币政策,由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未来几个月的CPI仍将上行,预计5月CPI会至2.7%,而6月则攀升至2.9%。”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着通胀水平逐渐接近一年期存款利率,降息窗口不会打开。

“央行将坚持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今年年内将保持利率和存准率不变。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将是管理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朱海斌说。

实体需求不足 PPI连续负增长凸显经济复苏乏力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PPI同比下降2.6%,这一跌幅超过此前市场预期,并且创半年来最大跌幅。同时,4月PPI环比则由正转负,环比下降0.6%,为去年7月以来最大降幅。

尽管4月份CPI小幅回升,但并未影响上半年温和的通胀形势。但PPI同比持续负增长,且4月份跌幅进一步扩大,暴露出实体经济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仍然乏力。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房价等制约因素,央行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PPI由负转正拐点或延迟

“4月份PPI降幅超出预期,尤其是环比出现下降,凸显当前经济增长仍显乏力、总需求扩张不足。”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称,PPI走势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工业生产增速的影响,当前PPI回升乏力,直接反映总需求扩张动力不强,国内经济复苏势头偏弱,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全球经济弱复苏局面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压力。

PPI已经连续14个月同比负增长。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前,大多数分析人士均表示,PPI由负转正拐点将出现在二季度,但统计局此后发布一季度GDP同比上涨7.7%,未能延续去年四季度回升趋势。进入4月份以来,包括宏观经济先行指数PMI等数据表现不佳,更加重市场对二季度经济走势的担忧。

连平称,从当前数据来看,投资类商品的进口出现明显增长,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明显恢复,显示实体经济投资需求正在部分恢复之中。预计二季度PPI会有所企稳,三季度PPI将有上行的可能性。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胡艳妮认为,PPI环比下降0.6%,达到了年内的一个低点,下半年会有一定回升,同比可能会回到零,但全年估计仍为下降。

通胀上半年将保持平稳

PPI的疲弱也进一步减轻了通胀压力。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3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符合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认为,新涨价和翘尾因素双双增加,影响4月CPI同比涨幅扩大,其中,新涨价因素有所增加,主要受鲜菜价格上涨影响。据测算,如果剔除鲜菜价格上涨的影响,4月份不包括鲜菜的CPI环比下降约0.12%。

连平预计,上半年CPI将保持平稳,涨幅在2%到2.5%之间。不过,他提醒,应该关注下半年CPI的反弹。

“下半年CPI可能会进一步上升,资源价格改革在进一步推进,同时禽流感疫情过后,对猪肉、鸡肉、蛋类的需求会得到释放,相关产品价格将明显反弹,到时CPI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跳升。”

不过,针对全年CPI,市场普遍认为,实现全年3.5%的涨幅控制目标没有悬念,并且在经济复苏乏力、禽流感压低肉禽价格的情况下,不少机构纷纷下调全年CPI增长预期。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就将今年全年CPI同比涨幅预测由此前的3%-3.5%下调至2.8%左右。

货币政策放松空间不大

随着经济复苏疲软,加之澳洲、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降息,近期市场对央行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预期升温。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房价等制约因素,央行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会动用多种工具管理流动性,防止过多热钱流入国内。

“CPI 和PPI矛盾的走势使央行降息十分纠结。”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PPI反映实体经济衰弱,需要降息支持,国外也是降息居多,但CPI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仍然涨2.4%,房价也居高不下,没法降息。

彭文生称,短期内宏观政策放松的压力增加,但央行将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指导的微调来维持较宽松的流动性,以支持实体经济。

连平也认为,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的基调,并保持流动性的相对宽松,但考虑到房地产调控等因素,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不大。

返回要闻速递列表>>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 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风险提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针织路23号楼中国人寿金融中心6层02-07单元
京ICP备06035032号  本网站支持IPv6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联系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