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公安部介入债市扫黑风暴 全面升级为刑事调查
时间: 2013-04-1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稽查案例显示,利益输送链条上遍布横跨多种机构类型的利益共同体;知情人士称公安部经侦局介入债市调查
银行间债市,虽然是一个没有散户只有机构的市场,却与公众利益紧紧相连。
本周以来债市“大佬”陆续被查的消息刺激着整个市场的神经。《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获悉,此次针对债市黑幕的执法风暴已经超出了金融监管部门行政稽查的范畴,升级为全面的刑事调查。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该案已经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直接参与和主导,侦查范围涉及银行、信托、证券和基金等银行间市场所有参与主体。目前尚无权威信息显示有哪些机构人士的被查已涉及刑事范畴,但本报记者昨天看到的一份稽查报告已然勾勒出债市交易中所渗入的私利及其输送链条。
这份报告中提到的案例显示,银行间债市存在着以上下级、亲属、同学和老同事等裙带关系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横跨多种金融机构类型。这些人员利用债市一对一撮合的交易方式以及监管上的盲区,操纵机构自营账户和资产管理账户,轻则调节利润、重则搞利益输送,达到非法侵占的目的。
在这些人操纵的账户里,有向客户募集的集合计划、公开发行的债券基金、企业年金账户。
更让观者脊背发凉的是,此类职务犯罪可能迁延日久,共谋者过往即使被发现,也经常是转移到下家,像寄生虫一样危害新的宿主,彼此之间遥相呼应、相互配合。上述报告调查的窝案显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涉及的共谋者遍布北京、华东和华南的十多个机构。单个交易方的非法获利往往短短几个交易日就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债市“老鼠仓”长期得不到有效监管,在一些合规内控不严谨的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以及部分信托公司尤为严重。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虽然监管严格,但是其在银行间市场的头寸和交易却是监管盲区。种种因素导致债市黑幕逐渐积累成今天的局面,再不整治或构成系统性风险。
“过券”迷踪
连日来,当中信证券(600030.SH,06030.HK)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杨辉和万家基金的基金经理邹昱被查消息曝光后,代持、养券成为众矢之的。分析人士称,此类违规交易多是被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或者吊销交易资格。真正引发刑事调查的,是债券交易中的利益输送,即俗称的“老鼠仓”。
丙类账户是一个广受关注的关键词。但是本报记者最新获取的信息是,用丙类账户输送利益,并非一种主流的方式,至少在不少债市“硕鼠”看来还不“安全”。
魔鬼就潜藏在广泛存在的“过券”中--是指交易员用本公司管理的账户与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交易,达到规避监管、隐藏真实交易对手和交易价格的手段。
“过券”经常被用来调节不同账户之间的利润。比如某券商除了自营的债券盘可能还管着几个客户的账户,可能用过券的方式调节账户之间的利润。
一种典型的“过券”交易模式是:A账户低价过券给B账户,B再高价过户给C账户。这样,B账户就获得了利益输送。但是实际操作中为了掩人耳目,经常是数个账户多次、反复交易。这里的低价或者高价,有时只是0.1元或0.2元的差价,行话1毛、2毛。由于债市交易额巨大,小小的一两毛钱也会变成大额的损益变动。
这种操作存在日久,总有人发现有机可乘。一些复杂的“过券”交易,往往会产生部分利益留存在某些固定交易对手的账户上。这些账户就成了团队的体外小金库,为匿藏和私分提供了便利。
单纯的利益调节逐渐变成了刻意的利益转移。随着不断的输送和累积,当小金库积累的利益越来越大,却没有任何迹象东窗事发的时候,就有人铤而走险,全面开始把“过券”作为“老鼠仓”的主要手段。
摘取“果实”
以下是上述稽查报告中摘录的一段外行人看起来不知所以然的MSN聊天记录。A是某券商固定收益交易员,B是他的前同事、某农村商业银行的交易员。为了让读者理解,括号内是本报记者的注释。
这段话的大概内容就是约定“过券”的方式和价格。A的这笔交易按正常情况是要卖给某基金公司,但他却先高价卖给B,再由B卖给基金公司。这样,B管理的账户就向A输送了利益。实际上,B账户就是A的体外金库。
A: 这笔券你T+0(当天交易)卖给某某基金某某,成交价格100.1035。我100.2035卖给你。我觉得倒2毛(0.2元)问题也不大吧。
B:那你就是100.3035卖给我了,一年的东西2毛很引人注目的。(B比较谨慎,担心这么高的价差会引起关注)
A: 没关系吧,我经常做这个呀。
B:我觉得安全一点好。
A:呵呵,那随便你。
B: 都快结束了,临了出了问题不好。
A: 好。这笔来去应该是50万差不多吧。 (通过这次交易,A取回了小金库中的50万)
在另外一段对话中,A向B询问还有多少“留存利润”,并商量要分几次交易转移这笔钱。交易记录显示,在几个交易日内,超过30万元的“利润”被转移。
A用来匿藏利润的账户不会只有一个。作为同谋者,B也极有可能通过A的帮助隐藏着自己的“老鼠仓”利润。
亡羊补牢
单纯的股票“老鼠仓”很难保证经常盈利,在证监会披露的不少此类案件中,不少交易主体偷鸡不成蚀把米。更重要的是,随着股票市场监管的完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普遍建立起了公平交易制度,交易所对明显有失公平的交易也能及时发现,并上报证监会采取监管措施。
但是债券市场的对手交易却还没有效的监管手段。本质上说,银行间债市是一个场外市场,市场监管更多地依赖于交易主体的自律。
有业内人士说,此类执法风暴,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问题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大行普遍建立了严格的内部合规体系。
但是一些城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内控问题可能存在漏洞。一个表征是,那些问题投资经理和交易员,往往游走在此类机构。
至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这两个原本受到严格监管的机构类型暴露出的问题,则涉及更深层次的监管协调。
银行间市场的债券存量与交易量占据了整个中国债市的九成以上,但却不在证监会的监管范畴之内。某券商资管业务负责合规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证监会对股票交易管得很细,但是从来不问银行间债市的交易。
而在央行方面,目前还没有类似证监会稽查局这样的专门打击各类证券交易违法行为的机构。
不过,此次由公安部出面的执法风暴,或许显示出管理层开始意识到债市统一监管的必要性。
目前,央行、证监会和发改委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债券市场协调机制。今年中期票据和交易公司债将实现跨市场相互挂牌。监管部门之间也将逐步统一市场的准入门槛和监管方式。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代持恶之花侵袭债市 机构集体自危急欲收手
代持“恶之花”败露引发的核查风暴,持续在债市及各类投资者间发酵。
连日来,机构纷纷减少或暂停代持操作,交易员谈“代持”色变;昨日更因机构集中抛售债券筹措资金赎回代持在外的债券,债市、分级债基全线下挫,信用债等债券收益率整体连续走高。
机构集体自危
“这两天问10家只有4家愿意做了。”沪上某公司固定收益总监昨日向记者表示,“代持”这个字眼这两天在银行间变得敏感,部分机构已经暂停了该项业务。
这一消息也得到了交易员层面的证实。“不是全部,只是个别机构暂停了,主要是农信社。”某券商交易员表示。
但即便在操作的,也减少了规模,谨慎选择对手。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目前机构多在对内部流程重新梳理,对于不了解底细的机构会谨慎选择。
一上市券商固定收益部门投资经理证实,公司内部正在梳理整顿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要求杜绝与丙类户交易,减少金融机构间代持操作。
冲击债市、债基
昨日投资机构集中减少机构间代持操作,产生的降杠杆效益导致信用债收益率连续上扬,部分城投债净价单日跌幅逾3%。
交易所市场分级债基也现全线下跌,成交量也有所放大。其中,裕祥B、添利B、景丰B、增利B分别下降2.69%、1.96%、1.38%、1.89%。其中裕祥B成交量达到5945万元,逼近去年5月份6517万的历史最高点。
“大家都担心代持继续查下去,得赶紧先把杠杆降了,怕到时万一想卖却卖不出去了。”某券商投资经理告诉记者,昨日债券二级市场上,不少基金、券商资管和自营部门都在忙着抛券。
一位银行间市场交易员也证实,昨日多家机构集中抛售债券筹措资金以赎回此前代持在外的债券品种,导致市场出现资金紧张,推高信用债收益率。
他认为,其影响或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若降杠杆趋势延续到5月下旬,则将与年中资金季节性紧张叠加,对债市造成更大冲击。
某险资债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仅是一波突发性的冲击,但未来降杠杆是否持续,还看事态发展。
激励机制滋养“恶之花”
事实上,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也滋养了养券的空间,更在监管阳光不能普照的地带开出了一些代持的“恶之花”。
一位曾活跃在公募界的债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养券背后或是基金公司高管的业绩压力,也包括基金持有人,即大客户的要求。此前曾有市场传闻,在某信用债基金销售过程中,“保险大佬”直接问基金经理外面养的券有多少,然后才认购相应的规模。
对于券商而言,激励机制则更为“诱人”。某华东券商的债券投资经理表示,领导对其产品的考核为“只要能实现年化5%的目标,超出的部分可个人计提20%。”
债市监管风暴盛行 债基“顶风”热销
近日债券市场并不平静,一场席卷债券市场的监管风暴似乎已经到来,并且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涉及债券市场的审查风暴将要停止。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资者似乎不惧风险。近日多只债券型基金宣告成立,投资者认购依然异常踊跃,基金公司似乎并不愁卖。
债基依旧火爆 纷纷提前结束募集
近两年来债券市场超常规发展,针对灰色地带的严厉监管随之而来。除了已经证实被公安部门带走的万家基金的邹昱和中信证券的杨辉外,包括齐鲁银行等在内的数家商业银行也被卷入其中。另外,国家监管层已经对一家政策性银行和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约谈。
此外昨日还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派出的调查组上周起已进驻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多家券商固定收益部门。监管机构正在对“丙类户”如何参与银行间市场制订新规,对其注册资本金、保证金、惩罚措施等作明确规定。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涉及债券市场的审查风暴将要停止,相反倒是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与人们害怕禽流感,“弃鸡而去”的情境相比,债券市场却异常稳定,债券型基金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的冷遇。
在A股市场持续调整之际,投资者避险情绪浓厚,固定收益类产品仍然是当下重要的选择之一。公开资料显示,近日结束募集的债券型基金均取得了不错的募集规模,且不少产品提前结束募集,甚至启动了末日比例配售机制。
日前鹏华丰利分级发起式债基公告称,提前结束募集并将启动末日比例配售。记者了解到,鹏华丰利B募集上限9亿份,鹏华丰利A募集上限21亿份,目前A、B份额均已募满。
金鹰元盛分级债基金B类份额也已经结束募集。根据记者从渠道获得的消息,金鹰元盛分级B募集到了10亿份左右。昨日A类份额开始进入募集,根据渠道的估计,A类仅昨日一天就募集了11亿份左右。“如果不出意外,A类份额应该会在周五结束募集。”该渠道人士称。而根据原计划,A类是要发行到26日。
与此同时,招商安润保本成为又一只“日光基”! 4月16日起开始募集的招商安润保本基金,首日认购规模即超过40亿元。为保护持有人利益,公司决定提前结束募集。这也是继今年2月招商双债增强债基后,招商基金年内第二只“一日售罄”的基金。在这次发行中,通过招商银行认购的金额高达37亿元,经由托管行中行认购的金额也超过5亿元。
投资者“以稳为主”
在债市监管的风口浪尖,债基为何依然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主要是债券型基金去年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年后A股市场却持续阴跌,目前消息面依然不见利好,国务院强调防范地方债风险,令银行股受惊,未来市场仍然以调整为主。”该市场分析人士称,“所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依然成了当下投资者的重要选择之一。”
事实上,从分级债基的A类募集情况来看,目前投资者其实非常谨慎。鹏华丰利A约定年收益为4.4%,金鹰元盛分级约定年化收益为“1年定存利息+1.5%”,即当期约定收益为4.5%,均是每半年开放一次。
“投资者还是以稳为主,4月份最狠的两次暴跌,让投资者对股市再也不敢盲目乐观,更不能轻易去抄底。”上述分析人士称。
此外,“8号文”对债基的热销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该文件对商业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进一步规范,或导致未来大量资金流入债市。据了解,目前正在发行的国投瑞银中高等级债券型基金也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该款产品在合同中约定,在符合分红条件的情况下,国投瑞银中高等级债券型基金每年最少分红1次最多分红12次,且每年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已实现收益的90%。
除了高频率高比例的分红条款外,该基金还有一个到点分红的规定:即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若每10 份基金份额可供分配利润高于0.05 元(含),则在次月10 个工作日之内对该类份额实施收益分配,每次分配比例不低于该类基金份额可供分配利润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