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国家决定在新疆喀什及霍尔果斯建设两经济开发区

作者:卢晓平 李丹丹 苗燕    时间: 2012-11-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为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力度,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意见》。

记者昨日获悉,为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力度,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意见》。

《意见》分别从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发展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支持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一行三会提出,对两个开发区实施倾斜性信贷扶持政策、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鼓励开发区开展对外金融交流合作、大力支持设立各类金融机构、鼓励金融创新在开发区先行先试,同时在直接融资、保险业改革创新、外汇管理、支付结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开发区支持。

据介绍,日前国家决定在新疆喀什、霍尔果斯建设两个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增长点。

金融部门在加强对新疆的金融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为落实“向西开放”战略,此次针对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开发区的特点与需求出台了《意见》。

记者获悉,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新疆银监局、新疆证监局、新疆保监局日前已经联合向辖内金融机构转发了《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辖内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制定《意见》贯彻实施细则及办法。

通知要求,各单位要结合实际,从开发区机构建设、信贷资源配置、金融产品及工具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向开发区的倾斜。尽快制定具体的贯彻实施细则,切实将《意见》的各项政策和要求落到实处,形成实效。同时,要积极探索并推进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在开发区先行先试。

其中,保险支持新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发展力度不小。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保监会支持保险机构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能源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同时,保监会支持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在开发区的投资力度,探索保险资金支持开发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在新疆吐鲁番建规模最大的新能源示范城区

被称为“火洲”的新疆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区之一,这座丝路名城因建起一座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主的示范城区而备受关注。

11月6日至7日,全国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在吐鲁番召开新能源示范城市暨新能源微电网观摩交流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名专家和代表对吐鲁番新能源示范区和微电网示范项目成果进行交流学习,总结发展经验,为中国新能源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光伏发电、零碳排放、绿色公交、地源热泵,这些过去只能在报纸上看到的“高科技”词汇,如今已普遍应用在吐鲁番市民阿里木的新居中。在被吐鲁番市民称为“太阳城”的新能源示范新区内,所有的建筑物顶部都铺设了太阳能光伏板,为了保障光伏发电站正常运行,每栋居民楼都只有四层,每一户居民的制冷和供热系统都由地源热泵控制中心控制。

在小区旁边,微电网控制中心大楼正在紧张施工中,阿里木说,生活在小区的所有居民将使用由微电网提供的绿色电能,连通每个房间的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循环使用地下水制冷制热,减少了大量传统能源消耗。

阿里木说,吐鲁番夏天高温可达43摄氏度,原来家里装3个空调,夏季一个月电费高1000多元,新居广泛使用“绿色能源”,可大幅降低成本,用户按实际使用的热量、冷量缴费,不仅让价格降低很多,还增强了用户的节能意识。

能源专家指出,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循环使用地下水制冷制热,减少大量传统能源消耗,“太阳城”的地源热泵系统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以替换2.8万吨的标准煤,环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小区内禁止燃油汽车进入,公共交通也全部实行零碳排放,车辆所需的电力都来自于太阳能发电站。”负责吐鲁番新能源示范区建设的龙源(北京)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垚说。

吐鲁番新能源示范区是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共同推动的全国首个商业化运行的微电网示范项目。2010年建设至今,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面积达到85万平方米,已成为当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应用最全面的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项目。

“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杨庚宇说,在可再生能源法律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下,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等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在新疆吐鲁番建设微电网示范项目,代表了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要战略方向。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王骏说,近年来全球分布式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已成为新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据统计,美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总容量达8000万千瓦,占全国总电力装机的7.8%;日本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约36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3.4%;丹麦分布式光伏发电量超过全国发电量的50%。

王骏说,吐鲁番新能源示范区以太阳能能源利用为重点,将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智能微电网、绿色交通等领域高度整合,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中的综合利用。

据了解,吐鲁番新能源示范区正在加紧建设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和能量优化的微电网系统,建成后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量将占到微电网区域内用电量的30%以上,可满足7000多户、2万多居民的用电需求。

新疆罗布泊发现130万吨特大型镍矿

稳增长强信心

新疆罗布泊发现130万吨特大型镍矿总价值超500亿

继续我们“稳增长强信心喜迎十八大”的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来关注一种重要的资源,镍。镍是制造不锈钢和钱币的重要材料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镍金属消费的第一大国,但每年所需要的镍矿50%却要依靠进口。经过5年的努力,近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边缘的若羌坡北地区发现了一个特大型镍矿,记者近日就跟随国土资源部的专家组前往罗布泊进行了调研,来看报道。

记者:“这一台台正在轰鸣工作的机器就是新疆坡北镍矿的钻机,坡北镍矿身处新疆东南腹地的罗布泊边缘,距离乌鲁木齐直线距离约500公里,之前这里经过10多年的勘探但并没有大的突破性的进展,2009年中央地勘基金对这里进行了全国专家会诊,并投入大量资金后这里成为了继金川镍矿后我国又一特大型镍矿。”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若羌坡北地区就陆续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新的矿点也不断被发现,但当时发现的矿点都是小矿点,没有一个像样的大矿床。2007年,新疆若羌坡北地区开始对社会资本开放,新华联泰德矿业公司投入3000万元开展风险勘查,两年间虽然共探明了15万吨的镍资源量,但在戈壁这种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这样的投资回报并不理想,而继续投入更多资金,还面临找不到大矿的风险。就在企业发难的时候,2009年他们申请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中央地勘基金在经过缜密审评后,认定这一地区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并分两批开始注资,专家随即对这里进行勘探技术指导,总投资达1389万元。

新华联矿业总公司勘查技术部经理和相良表示:“企业照国家资金有点还是投入和产出考虑比较多,那么利用国家勘查资金,实际上是国家帮我们承担了一部分风险,那么这样的话就使得我们勘探胆子比较大一些,去大胆认证一些思路。”

申请到中央地勘基金以后,地质勘查队当年就部署了6个钻孔,开钻以后孔孔见矿,并且都是品味和厚度都很高,之后又部署了20个钻空打下去之后发现了纯度更高的富矿。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总工程师邓刚表示“我们现在初步圈定主矿体的长是1800米,斜深控制最大深度是1300米,资源量初步估算这个已经达到接近130万吨以上了,应该是达到特大型的镍矿。”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130万吨的镍储量最后开采加工后,可利用资源量保守估计也在60万吨以上,按照现在国际上每吨镍最低价8万元人民币一吨,这个矿目前的经济价值已经超过500亿元。

稳增长强信心

资金专家双投入中央地勘基金扶持民企采矿

在罗布泊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疆坡北特大镍矿最后被成功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的入驻,而从2007年,中央地勘基金成立后,矿藏的勘探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按照民企加基金的方式,累计发现的矿产价值已经超过千亿元,那么这种模式究竟是怎样的?接着来看记者的调查。

2007年以前,我国的重点矿业大多是由具有实力的国有矿企单位进行勘探和开采,一般的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不足,很难独立开采大矿,为进一步促进矿业市场经济运作,2007年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扶持,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进入市场。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表示:“基金的立项主要是看项目,确定项目的前提是看是不是国家紧缺的矿种,另外这个矿产地是不是国家规定的重点成矿区带,跟国家经济发展的格局是配套的,在这个范围的项目都属于基金应该支持的项目,对申请项目的单位对它的所有制基金是没有要求的,不管是国有的民营的,主要看项目,项目符合国家需求,国家就支持。”

记者了解到,中央地勘基金主要介入的时机就是在找矿阶段,当进入到开采阶段后,中央地勘基金就会按照当时注资的比例,与企业进行分成,随后退出项目,盈利的资金会转投到其他需要扶持的项目上。而中央地勘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支出,赢利则直接返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5年来中央地勘基金先后分8个批次在28个省实施了303个项目的勘察,投入资金27亿元,帮助企业发现了煤、铀、铜、镍等重要大中型矿种53处,找矿成果十分显著,从目前已经完成权益处置的项目看,基金在退出后社会资金后期跟进十分踊跃,从目前已经完工的131个项目看为国家创造收益260亿元,对社会投资的拉动比例达到了1:30,发现的矿产累计经济价值已超过千亿元。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表示:“现在国家要求稳增长,强信心,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下,对于企业来说这个时候有人来支持它,有基金来支持它对它增强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另外一个每找到一个矿,确定了这个地方是有矿的时候,对企业后续的投资信心就是倍增,这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拉动最直接的一个表现。”

稳增长强信心

新闻特写:新采矿人的故事

记者在罗布泊当地采访时在矿区一共住了3天,在这3天的采访当中给记者体验最深的就是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寂寞,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批80后的年轻人却常年驻守在这里,成为了矿区的主力。

曾华栋是一位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他今年在新疆坡北镍矿进行勘探工作已经5年了,目前是矿区的大队长,主要负责矿区的生产施工监察和质量把关,在坡北镍矿一望新疆无际的戈壁滩上,寸草不生,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他给记者讲述了他第一次到矿区时的感受。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坡北矿区大队长曾华栋表示:“当时我们是9点钟从哈密出发,到这个地方的,吃过中午饭我问当时的项目负责人,我说戴师傅还有多长时间的到,他说马上马上,他一直跟我说马上,一直马上到晚上9点钟才到,将近跑了12个小时才到矿区,当时是7月份夏天也很炎热,嘴巴特别干,当时嘴唇都裂了好几个口子,一直是适应了三年的时间才基本上适应这个气候。”

曾华栋告诉记者,罗布泊常年刮风,风力基本都在5级以上,在大风期风力可达7、8级,并且气候条件也极其恶劣,夏天温度在40度以上,地表温度可达7、80度,白天帐篷内的温度都在50度以上,他们只能等到午夜气温降下去了才能睡觉。到了冬天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度,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他们只能在11月下旬就停工。而这里的工人大多都是80后,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刚开始来了基本都不适应,不过大家最终都坚持下来,大多数人在这里已经呆了3年以上。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坡北矿区大队长曾华栋说:“这个地方手机没信号,跟外界没法联系的,缺少沟通,不像有的地方拿上手机能打电话发短信跟外界沟通,最早我进来的时候这个地方使用的发报机。”

曾华栋告诉记者,目前罗布泊坡北镍矿已经有了卫星电话和固定电话,每周可以和家里联系一次,这也免去了一些父母的担心,但居住条件还是十分有限,只有少部分人能住在移动板房内,大部分工人还只能住帐篷,吃的和水也都是每周从哈密运过来一次,而且矿区是24小时开工,所以条件还是十分艰苦,但自从这里发现特大镍矿以后他和工人们一直乐了3天,这些年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返回要闻速递列表>>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 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风险提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针织路23号楼中国人寿金融中心6层02-07单元
京ICP备06035032号  本网站支持IPv6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联系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