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5月大股东大手笔增持 产业资本逢低悄然进场
时间: 2011-05-30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综合
在连续恐慌性下跌后,A股市场弥漫着一片悲观的情绪,恰在此时,产业资本悄然进场。WIND统计显示,5月1日至27日,已有12家上市公司出现股东净增持,合计增持7284万股,涉及金额11.42亿元,大股东成为增持的主力。与3、4月份的情况相比,产业资本增持力度明显加大。
主板股票屡被“抄底”
A股市场不断下挫,5月份以来上证综指跌幅接近7%,中小板指数下跌了8.56%,创业板指数跌幅更高达9.84%。面对不断下跌的股价,产业资本开始大举增持。5月以来,已有12家上市公司获得股东净增持,而4月份和3月份分别只有5家和9家上市公司获得股东净增持,净增持股份和金额也远远低于5月。4月份上市公司股东合计净增持1569万股,耗资约3.19亿元;3月份股东合计净增持2896万股,涉及金额约3.59亿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主板股票成为产业资本增持的主要目标。在5月份获得股东净增持的12家上市公司中,有10家为沪市主板公司,1家为深市主板公司,仅有1家为中小板上市公司。在4月份获得股东增持的5家公司中,有3家为沪市主板公司,1家为深市主板公司,1家为中小板公司。
其中,中国石油获得大股东增持成为一大亮点。中国石油集团25日通过上交所系统增持了中国石油3108.47万股,约占公司总股份的0.017%,增持部分市值约为3.34亿元。中国石油集团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以自身名义或通过一致行动人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中国石油已发行总股份的2%。
大唐发电在5月9日公告称,控股股东大唐集团即日增持该公司233.55万股A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0.02%,并拟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该公司A股或H股,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2%。中天科技的大股东中天科技集团也在5月份增持了453万股,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
5月份以来,宣布获得大股东或高管增持的还有中远航运、风华高科、万力达、兴发集团、建发股份、博威合金、攀钢钢钒等上市公司,分别涉及交通运输、电子元器件、机械设备、化工、商业经纪与代理业、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电力行业等,其中大部分是大股东增持。
产业资本纷纷出手
不仅大股东纷纷出手增持,其他产业资本也在A股市场上活跃起来,二级市场上的举牌层出不穷。浙江银泰投资有限公司3月份增持鄂武商A股份47.72万股,4月份再度增持897.55万股,持股数量直逼第一大股东武汉商联集团。
就连创业板公司华谊兄弟也获得了腾讯的青睐。华谊兄弟5月9日发布公告称,腾讯斥资近4.5亿元溢价接盘,成为华谊兄弟第一大机构投资者。腾讯接盘华谊兄弟虽不属于股东增持,但也表现出产业资本对于当前股价的认可。
安信证券分析指出,与一般投资者相比,产业资本的嗅觉比普通资金更为敏锐,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业绩更加了解,也更能准确地判断出股价是否被低估。
2008年下半年A股跌至2000点左右时,曾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资本增持,例如,海螺水泥增持冀东水泥6179万股,西山煤电增持山西焦化992万股,中国石油获得控股股东中国石油集团增持6000万股。在产业资本增持潮之后,上证综指于2008年10月28日探底,随后展开新一轮上升行情。
有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的产业资本增持虽然并不能表明市场已进入底部,但随着上市公司被增持数量逐渐增加,表明产业资本已逐渐认同目前估值,市场估值风险已大大降低。
数据显示,目前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整体市盈率仅为14.74倍,中小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34.34倍,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42.16倍,后两者较今年的最高市盈率(分别为57.63倍和80.01倍)已大大降低。
5月公告减持逾75亿 同比增三倍
截至5月27日,5月以来已有54家上市公司累计发布了138份股东减持公告,合计公告减持额为75.49亿元,与去年5月份18.72亿元相比,同比增幅高达303.24%。在当前市场心态普遍偏弱的形势下,公告减持容易对相关股票的走势造成拖累。对于部分股票来说,公告减持的利空效应还可能被放大,最终对其股价形成持续打压。
公告减持额同比大幅攀升
5月以来上证综指持续从2900点相对高位迅速下探,截至5月27日收盘,已滑落至2709点,累计跌幅高达6.92%。大盘持续下挫,让估值高企的中小盘股风险迅速放大。在此局面下,5月以来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分别重挫8.56%和9.84%,沦为A股市场中的“调整重灾区”。
在A股市场放低身段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股东对于后市看法似乎仍不乐观,促使5月份以来公告减持额同比大幅攀升。截至5月27日,5月以来已有54家上市公司累计发布了138份股东减持公告,合计公告减持额为75.49亿元,与去年5月份18.72亿元相比,同比增幅高达303.24%。
总体上看,5月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发布减持公告74份、47份和17份,公告减持额分别为58.93亿元、8.11亿元和8.44亿元,占比为78.06%、10.75%和11.18%。就行业而言,5月以来金融服务、有色金属、机械、信息服务和房地产行业成为上市公司股东集中减持的板块。统计显示,5月以来以上五大行业的公告减持额分别为21.74亿元、11.28亿元、10.20亿元、5.3亿元和4.7亿元,占比分别为28.80%、14.94%、13.52%、7.03%和6.24%,合计占比超过70%,显示这五大行业承受了不小的减持压力。
遭减持股票走势分化
由于当前市场心态普遍偏弱,股东减持公告一经公布,往往会对相关股票的走势造成拖累。对于部分股票来说,公告减持的利空效应还可能被放大,最终对其股价形成持续打压。例如,发布减持公告的西安旅游、新中基与天邦股份5月以来分别重挫26.06%、22.94%和22.85%,跌幅明显超越同期大盘。
值得注意的是,5月18日天邦股份董事长吴天星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天邦股份550万股,成交均价为12.09元,套现金额为6649.5万元。天邦股份实际控制人减持的公告一发布,该股在此后的交易日即出现跌停,并连续上演了跳水走势,显示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减持的杀伤力巨大。
不过,在重组预期等因素的扰动下,并非所有的公告减持都必然对相关股票的股价形成打压。其中,发布股东减持公告但5月以来逆市飙升34.95%的金瑞矿业,就是其中的特例之一。
增持概念股整体表现不佳
在上市公司公告减持额同比大幅攀升局面下,5月27日中国石油因发布大股东增持公告而逆市上涨0.83%,顿时让投资者感到眼前为之一亮。实际上,由于中国石油大股东的加入,5月以来股东合计增持额已达15.39亿元,较4月份出现明显环比攀升势头。
即便如此,就整体情况来看,大股东增持的影响力似乎并没有市场预计的那样大。统计显示,近期发布股东增持公告的14只股票中,有12只股票5月以来均出现下跌,且有半数跑输同期大盘。
研究人士指出,在当前的弱势心态主导下,股东象征性增持而非实质性增持,对相关股票的提振作用很小,可能仅限于“一日游”行情,持续效应很差。投资者不宜对增持概念抱有太大希望,谨慎仍不失为上策。
另类解禁股蕴含投资良机
每遇大小非解禁狂潮,市场总处于恐慌之中。从历年的情况来看,那些刚刚解禁的投资者也总是急于套现,因此,大小非解禁常被人们看成市场 “抽血机”。
可是也有例外。正当股民早已习惯解禁带来的恐慌时,近期一些公司出现解禁股频频抛售,股价却连攀新高的怪事。那么,其中又有怎样的投资机会?
大小非解禁潮袭来
今年以来,无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个股,只要大小非限售期满,就很容易遭遇减持。今年5月,限售股解禁市值合计为2666.93亿元,比4月的2768.84亿元减少了101.91亿元,环比微降,但仍为今年单月解禁市值第三高。
得一提的是,5月份一个颇受关注的解禁群体是12家创业板公司的首发股东限售股解禁。解禁股数占解禁前流通A股比例最大的公司是海默科技,占有181.21%;其次是国民技术和恒信移动,分别占有180.00%和168.18%。
解禁市值最大的公司是国民技术,解禁市值为49.11亿元;其次是数码视讯和中瑞思创,解禁市值分别为21.29亿元和18.14亿元。
遭遇解禁高峰的个股,大多出现持续下跌,近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国民技术。发行价为87.50元的国民技术,于去年4月登陆创业板,股价在短短4个交易日里翻番。此后,该股便步入漫漫熊途,中途于今年4月跌破100元关口,令介入的投资者悉数被套。到了5月份,国民技术3661.53万股首发限售股解禁,股价更是一跌再跌,即便公司推出“10送5转10派5”大礼包,也是回天无力。
少数股票意外上涨
由于限售股解禁历来被认为是“抽血机”,所以国民技术、海普瑞等限售股解禁后遭遇股价下跌,对于市场人士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从操作策略来说,应该适当减仓。
然而,有趣的是近期市场上出现了另一类公司,它们的限售股解禁之后,股价在短暂回调之后继续上涨,更有公司股价坚挺,一路大涨。
例如山下湖,由于在去年四季度被王亚伟掌控的华夏行业和华夏策略基金双双选中,一下子成为市场上的明星股,股价连续上涨。据统计,今年以来其股价已经翻倍。然而,山下湖多位高管在5月份加大了减持力度,并在深交所高管股份变动中予以披露。5月12日更大的利空消息袭来,山下湖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陈夏英于5月11日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出售了公司股份35.16万股,成交均价16.32元,陈夏英通过证券交易系统累计减持公司股份比例为1.12%,陈夏英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减持公司股份比例为4.65%。
一般来说,当出现高管和控股股东接连减持的情况,股价应该下跌。但是,山下湖的股价依旧坚挺,5月16日以涨停报收时,股价已接近前期高点,5月17日继续大涨5.05%。
又如国风塑业。4月20日,公司发布公告称,1.3亿股限售股于当日上市流通。受此消息影响,当日股价大跌3.17%。之后,持续下跌至8.46元的最低点,其间下跌幅度近10%。不过有趣的是,5月9日后,国风塑业一扫之前限售股解禁的阴霾,股价返身上涨,即使是在5月19日公司公告大股东国风集团减持的情况下,其股价依然坚挺,当天还微涨0.2%。5月20日,公司股价在大盘下跌的情况下,仍然上涨2.9%。
再如中国服装。2月份,公司公告称,股东西泉公司累计减持公司1290万股。然而,中国服装股价在经历了短暂下跌后即开始反弹,2月份至今股价已累计上涨近50%。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美欣达、宁波联合、风华高科、长征电气、维科精华等。
另类解禁蕴含良机
一方面,海普瑞、国民技术等个股的股价因限售股解禁、高管抛售带来市场恐慌而下跌;另一方面,国风塑业、中国服装等个股无视限售股解禁的紧箍咒,股价走出另类行情,股东越是减持股价越是上涨。
笔者研究发现,这些股票本身并没有共同点,它们分布在浙江、北京、安徽等地。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这些股票都是游资的主战场,很少有机构参与;其次,这些股票总有一种概念光环,有利于游资炒作,之前的典型案例就是国风塑业的重组预期概念。
有公开资料显示,国风塑业实际控制人合肥市国资委早有卖壳打算,公司控股股东国风集团已于2010年11月着手实施清算关闭,新的重组方进来是迟早的事。国风塑业2011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约2701万元,同比增长约1646.29%,公司表示净利润大增原因是主业食品包装膜市场在第一季度依然保持产销两旺的态势。随着国风塑业对闲置资产的处置及营业数据的披露,市场对公司的重组充满期待,轻装上阵的国风塑业带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又如山下湖,其身上有着王亚伟和核电危机受益股概念。另外,维科精华有新能源锂电池概念,中国服装也有重组预期的概念。
笔者建议,投资者在后市操作中,可关注即将解禁的公司股票,如果公司有各类预期概念,就可以等到股价调整之际适度加仓。
密切关注三类个股
笔者根据WIND统计发现,未来一个月,有近百只个股面临解禁。根据上述思路,可关注的对象包括三大特征。
一是股价走势特立独行的个股。近期大盘下行,这些即将面临限售股解禁的股票,如果股价仍然能保持独立而不随波逐流,说明各类资金对它们的关注度高。
二是公司有自身特点或有故事。之前,风华高科投资的新能源锂电池不仅是一种概念,该业务更对风华高科贡献1000多万元利润。北京利尔也因其最近可能涉及收购矿的传闻,股价不惧限售股接近解禁而一路走高。这类公司在今后可能是资金关注的焦点。
三是股价创新高的个股。在众多有限售股解禁压力的股票中,有一类个股,根本不理会压力,强悍地创出新高,比如最近公布大股东减持消息的中国服装、山下湖、美欣达等。如果后市又有一批强势个股解禁,投资者可密切跟踪。
三大因素左右六月行情
进入5月以来,股市一路下跌,截至5月27日收盘,5月份上证指数跌幅已经超过6%,且没有丝毫止跌迹象,目前走势印证了“五穷、六绝”这句股谚的前半部分。而从当前的走势来看,6月市场走势很可能会印证这句股谚的后半部分。本人认为,国际板、创业板以及经济数据都将影响6月份的大盘走势。
国际板“靴子”不落地 市场很难乐观
“国际板越来越近了。”随着监管层近期的表态,市场对于国际板推出的预期加剧,而国际板对于市场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尽管国际板还处在酝酿当中,但其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已经凸显。首当其冲的是创业板、中小板的高估值个股,这些个股连续下跌,从5月23日开始,A股更进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国际板用人民币计价,而且上市的公司都是世界500强,与现在的A股公司良莠不齐相比,似乎国际板更有吸引力,市场自然要分流一些资金来参与国际板,对于缩量的大盘来说,出现回落就难以避免了。但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或许只是导致市场下跌的一个诱因,股市更多是对经济的反应,而不是对一个事件,短期主力减仓和股指下挫的原因或许更多还是出于对经济减速的担忧。
创业板高估值不改 挤泡沫行情不变
5月市场的调整从创业板开始,截至5月27日依旧没有出现明显回升的迹象。近10个交易日中,仅有一个交易日出现了反弹,其余时间持续跳水。5月27日,创业板指数再度创出历史收盘新低。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低于预期,目前估值太高,尤其是新股发行中存在较大问题。若持续高估值发行,该板块仍将不断被挤泡沫。
经过2个多月的调整后,目前该板块整体市盈率仍高达40多倍,而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市盈率仅为13.74倍。与此同时,创业板业绩也不给力。数据显示,在创业板公司中,2011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的达到了48家,占比高达23%。
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日前在2011中国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证监会将继续推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促进形成相互制约、充分博弈、利益均衡的定价机制。分析人士表示,5月新股普遍破发,若是6月持续密集发行新股,将继续拖累创业板的估值,从而成为市场的调整压力。
CPI不下降 股指难回升
导致五月市场出现调整的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基本面,其中4月份经济数据的出炉是市场调整的导火线。根据统计局数据,4月CPI同比增长达5.3%,持续处于高位。持续的高通胀,使得央行继续采取不断收紧流动性的举措,5月中旬央行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普遍认为,如果CPI不下降,未来央行不会改变收紧流动性的措施。因此,6月公布的5月经济数据就将十分引人关注。
本人认为,5月份食品价格出现较明显上涨,估计短期难以看到CPI涨幅有效回落,二季度物价涨幅仍将位于5%以上。因此,6月市场仍将处于震荡寻底的过程,一旦经济数据出炉,不排除有加息的可能。而一旦加息,将对短期市场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