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从台湾经验看基金如何利用期指避险
时间: 2010-01-27 来源:和讯基金
——访中金所专家、东证期货高级顾问方世圣
沪深300指数期货渐行渐近,基金利用该产品进行避险交易的需求也逐步显现。虽然关于单只基金如何参与期指交易具体细则尚未出台,但基金公司普遍对该新产品表示极大的关注。然而,由于缺乏可参照的实战经验,如何利用股指期货避险成为基金公司面临的最大困惑。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专访原台湾期货交易所结算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专家和东证期货高级顾问方世圣先生,从台湾地区基金公司的实战经验,求解大陆基金业惯用的避险途径和手段。
避险不是简单“卖空”
中国证券报:在台湾股指期货推出的11年间,当地基金业利用股指期货避险时,他们是怎么操作的?
方世圣:通常有避险和套利两种,但这两种交易策略是无法明确划分的。避险的概念其实很简单,但要做到完美避险,则十分困难。
台湾地区一般基金公司的做法是先计算本身持股组合的β值,也就是持股与大盘的相关系数。如果β等于1,也就代表大盘上涨(下跌)1%时手中股票组合也上涨(下跌)1%。但除非是追踪指数的指数型基金,一般基金的现货部位β值不太可能正好等于1。所以也就无须以1比1的比例去放空股指期货了。
β值是以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这也代表了β值是不断在变动的。因此要取多少的样本数来计算,就必须依据基金经理个人经验而论,而并非一成不变的。
其次,因为β值不断在变动,因此避险部位也须跟着调整,不然会产生较大的追踪误差。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定期一是定量,定期是固定每隔几天调整一次,定量是当β值变动一定百分比时进行调整。
中国证券报:从台湾经验看,单只基金是如何选择最佳避险时机和避险比率的?基金避险是不是简单的“卖空”?
方世圣:避险比率与避险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原则上,避险操作应具有流动避险的观念,应该随着对行情的判断进场,同时越是看空大盘,越应该加大避险比率。
在考虑指数下跌风险的避险操作的同时,台湾部分基金经理也会考虑“增益”式的操作。也就是规避资金使用效率不良的风险,以期待加大超额收益。也就是在确定大盘要上涨时,充分利用股指期货放大资金杠杆倍数的特性,买进股指期货。所以,基金避险不仅仅是简单的“卖空”操作。
或者,在股指期货出现较大逆价差时,抛出一部分股票改买期货,因为期货指数到期会等于现货指数,因此当期货出现较大折价时,改而买进相对较便宜的期货,此时也可以赚取超额利润。
所以目前市场上,对于避险一词的定义都是卖出期货以规避大盘下跌风险。此种解释稍嫌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