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保护
【3·15“明规则、识风险、理性投资癸卯年”投资者保护主题教育活动】退市制度介绍
时间: 2023-03-15 来源:上交所投教基地
退市新规在标准、程序以及渠道方面进行优化,退市常态化建设成为必然。
退市制度是市场优胜劣汰竞争的必要保障。注册制下市场持续扩容,完善的退市制度可以维持市场优质企业的活性,降低失活企业对资本市场秩序的不良影响,市场资金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盘活资源、真正为优质企业拓展融资规模,整体上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一、我国退市制度现状
退市制度建设多元化退市渠道,补充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之外的可行的退市途径,同时降低退市标准,进一步降低退市的门槛。从历史维度来看,2001年-2022年期间我国资本市场退市率有两个高点,一个是退市制度出台的初始阶段,初期受政策刺激影响市场反应较为显著;另一个是注册制改革试点阶段,退市率随着试点改革进程的推进而大幅度提升。
美国退市率常年保持在4%以上,与之相比我国市场退市率保持在低位。2021年美国市场退市率为6.76%,我国市场退市率仅为0.43%。2019-2022年我国注册制试点改革市场效果显著,市场退市率增长明显,但是仍不足1%,与美国相比仍然处于低位。我们预计全面注册制落地后,上市公司退市节奏将会进一步加快。
二、退市新规问答
1:是否只有达到了重大财务造假退市量化指标,公司才会被强制退市?
并不是只有达到了重大财务造假退市量化指标,公司才会被强制退市。重大财务造假退市量化指标只是证券重大违法5种退市指标之一,其他4种情形均没有规定金额指标和比例指标。
根据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规则,造假金额大、比例高的要退,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公司要退,在IPO、重组上市中财务造假构成欺诈发行的公司要退,通过财务造假规避退市标准的公司也要退,特别是后一种退市情形中,无论公司造假金额大小,造假年限长短,只要触及相应指标,都将退市。自2014年制定、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规则以来,先后有多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
举例来说,A公司因为2020年末净资产为负值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1年末真实净资产为-1万元,公司通过财务造假虚增净资产2万元,对外披露的净资产为1万元,公司因此避免因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数而退市。虽然公司财务造假的金额仅为2万元,但财务造假行为一旦被证监会查实并予以行政处罚,公司将触及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3.5.2条第(三)项指标,股票将被退市。
再比如,B公司2020年度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数,营业收入为9000万元,公司为避免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虚增了营业收入1100万元。之后公司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于公司实际已触及了财务类终止上市情形,公司被证监会查实了营业收入造假行为并行政处罚后,公司股票也将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
退市指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退市指标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随着注册制试点的推进,将有更多优质公司上市,二级市场投资理念正在发生转变。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被查实后,即便没有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没被退市,但也会被记入诚信档案,甚至被行政处罚或移送刑事,被集体诉讼,同时也会被市场贴上“造假公司”的标签,其毫无诚信、毫不顾及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将被市场抛弃,被市场惩罚,严重影响其估值水平。在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1元退市公司越来越多的当下,这些公司也可能会被投资者用脚投票,最后也可能走向退市。
2:上市公司是不是只要造假就会被退市?
当前,投资者保护机制正在持续完善过程中,退市并不是打击造假的唯一方式。因此,打击造假需要综合体系、多种工具共同发挥作用,根据造假的严重程度和实际情况,综合采取包括诚信档案、监管措施、行政处罚、移送刑事、集体诉讼等多种措施,而不是只要造假就退市。今年,新《证券法》已经大幅提升了行政处罚金额。近日,全国人大已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大幅提高了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等犯罪的刑罚力度,表明了国家严厉打击证券期货犯罪的坚定决心,将对造假行为形成强大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