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美货币政策猛药的“蝴蝶效应”
作者:周文渊 时间: 2009-03-20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美元向下 输入型通胀或“杀回马枪”
3月18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在未来六个月内买入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这被市场认为是美元贬值和通胀回升的序曲。
美元进入贬值通道
在美联储宣布买入长债之后,美元大幅下挫,18日美元指数盘中一度下挫3.6%,收盘下跌2.68%。美元下跌根源在于市场对“债务货币化”的担忧。
债务货币化指的是货币当局直接购入国债。此次联储宣布购入美国长期债券就是债务货币化的典型案例。购入国债,一方面是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联储将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另一方面,联储此举有拉低国债收益率为国债扩容铺路之嫌。18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50个基点,购入长债的政策效果立竿见影。
在美国已处于零利率的背景之下,债务的货币化将从源头上使美元贬值。首先,这意味着美元多了。3000亿美元投向市场,货币供给上升,币值下降随之而来。其次,债务货币化的预期将使市场丧失对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信心。为给巨额的金融救助计划融资,美国国债发行额将大规模扩容,而央行购入国债有第一次就可能出现第二次,过度货币化将形同于央行直接开动印钞机,大量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会造成本币贬值。
不过,虽然18日美元指数大幅下挫,但并不能由一次下跌来断言美元升势的逆转。观察美元指数的走势可以发现,2008年12月17日,在联储宣布实施零利率并表示可能购入美国国债政策之后,美元指数大幅下挫;但暴跌之后,2008年12月18日美元指数即回稳,随后开始大幅攀升。此次,美元走势与前一次大跌有相似之处。在3月18日联储会议之前几个交易日,美元指数已经连续下滑,直至18日大跌,而19日截至收稿,美指跌幅已有所收窄。
那么,此次美元会复制上一次的走势吗?目前来看,美元不太可能继续强势反转上扬。首先,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已经逐步上升。近来,包括花旗、摩根大通等机构公布盈利预喜公告,反映金融市场已经逐步走稳;而此前市场担忧的危机第二波(东欧银行危机)也渐渐平复。风险偏好情绪的上升,将使美元避险吸引力下降,美元在市场上将遭受抛压;其次,联储此次宣布购入美国国债有些出乎市场预料,反映联储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仍比较悲观,在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内,联储仍将加大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只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举措还在继续,美元就将继续承压。
另外,在美元未来走势上,中金公司研究员沈建光认为,短期美元会有压力,但中期由于贸易赤字的减少等原因,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还将保持强势。
输入型通胀或“杀回马枪”
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通胀可能会 “杀回马枪”。首先,09年2月,美国CPI环比上涨0.4%,PPI环比上涨0.1%,均保持了连续两个月的正增长。国泰君安交易销售部债券高级经理姜超指出,对于全球而言,美国物价持续为正非常值得关注,因为这或许意味着全球通缩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他表示,目前带动美国CPI和PPI反弹的原因主要是能源价格,然而也不可忽视核心物价的贡献:美国前两月核心CPI的环比涨幅为0.2%,核心PPI的环比涨幅均在0.2%以上。而且即便在08年8月至12月通缩最为严重的时期,核心物价均基本保持零增长或者正增长。核心物价的稳定增长,加上能源价格负贡献的消失,或许未来美国物价将再次超出市场预期。
其次,国际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开始走稳回升。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2008年12月19日触及32.40元的低点之后,震荡反弹至2009年3月18日的48.14元,上涨48.5%;CRB综合期货指数已经从2008年12月5日的阶段低点323.20点反弹至2009年3月18日的353.68点,涨幅达到9.43%。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可能通过进口渠道传导至我国上游产品价格,进而向下游传导。而如果美元进入贬值通道,无疑会加快商品价格的回升,物价上行可能来得快于预期。
第三,中国之前出现的物价下行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缩特征。首先,物价读数跌破0与翘尾因素有关,据测算09年全年的平均翘尾为-1.2%,这直接拉下全年CPI读数;其次,受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影响,PPI跌幅明显大于CPI,从上游的传导直接导致下游物价下行。正是因为通缩具有明显的输入型特征,使得物价走势极易逆转。一旦输入型通缩因素转变为通胀因素,物价走势发生逆转也将随之而来。
人民币汇率调整压力加大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整压力加大。市场的即时反馈似乎显示:美联储进入量性宽松政策操作后,将令美元因流动性过剩而面临更大贬值压力,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整的需要将因此得以纾缓。然而,如果了解量性宽松货币政策的思路背景,就应该明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压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减小,反倒是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