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宏观经济复苏进程将左右股市走向
时间: 2009-08-17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7月宏观经济数据出台,总体符合预期,但银行新增信贷下滑幅度超预期;与此同时,久违的调整于8月初开始展开,下调之凶猛出人意料。如何看待本轮调整?又有那些新生热点值得投资者关注?
《红周刊》特邀新同方投资公司董事长刘迅、上海混沌道然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歆(混沌1号取得2009年6月朝阳永续•阳光私募中国证券信托产品榜单3个月绝对收益率排行榜第3名)、泰达荷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沈毅、首席策略分析师兼专户投资部总经理尹哲和南方中证500基金经理张原,对当前敏感话题展开探讨。
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有待观察
《红周刊》: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消费增长强劲,但出口依然乏力,尤其是7月份的银行新增贷款明显下滑。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沈毅:7月份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出口环比已有显著改善。宏观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稳固,工业、投资、消费、出口都在改善中。前期信贷快速增长本身不可持续,新增贷款快速下滑是正常的。就现在宏观数据的焦点,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出口和房地产投资。两者一个代表外需、一个代表内需,需求企稳恢复,经济才能可持续增长。
尹哲:从出口来看,国外经济在逐步复苏,指标向好,但这种复苏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从内需来看,国内消费有所启动,但短期内消费在GDP贡献中的比例扩大还需要时间;从投资来看,投资是上半年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其中政府投资占比较多,而民间投资能否启动还有待观察。
刘迅:银行新增贷款的数据是我最关心的,因为推动这轮行情的动力就是流动性过剩。同时,我还关心工业生产的数据,诸如发电量、经理人采购指数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数据。至于消费,尽管官方公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但这里面包括政府和企业的采购行为等等。根据我们自己跟踪的另外一个消费参数——全国前100家大型零售店的销售数据来看,消费并不是很旺盛,只是有一点转好的迹象。
张原:整体看,我认为国内经济正处于复苏的第一阶段:经济见底企稳,内需已率先启动;而复苏的第二阶段,既实体生产活动的升温,将随后期去库存化、民间投资启动,以及外围经济复苏进程而发展。这轮中国经济周期将会呈“U”型趋势,目前正缓步走出经济低谷,下半年将会继续逐步向上,对于全年实现8%以上增长目标具有信心。
市场仍存估值洼地
《红周刊》:你们如何看待本周再度暴跌,这是否意味着本次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获利回吐,这是否与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的担忧有关?
刘迅:不能说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是导致这轮调整的主因,虽然信贷增长出现下滑,但负面因素应该在机构层面已提前有所消化,各大投行对7月份新增信贷下滑早有预期,不能说太出乎市场的意料。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信贷增长是有季节性的,每年7月份的新增信贷往往是各月里面最低的。
我觉得市场短期走势更多地是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左右。本次大幅调整的主因还是源自A股偏高的估值水平,主要体现在当前市场的市净率水平偏高,比我们自己跟踪的平均数要高出40%~50%。
王歆:下跌是市场的正常特征,从指数的角度来看,我个人倾向于3000点的估值水平处在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市场在此进行上下20%的震荡都算正常,深跌至2500点以下的难度会大一点,需要不利事件因素的支持。从结构上看,当前有50%的个股是高估的,剩下的50%中,有20%具备长期的估值优势,还有30%的个股不能确定。从长期趋势上看,我们对市场保持乐观。
张原:我不认为A股这轮上涨纯粹是流动性推动的行情,经济复苏进程应该是主线。年初我们确定今年投资主线是休克后的复苏,到目前为止这条主线还是很清楚的。随着经济的复苏,我认为股市会经历三个阶段:1,经济企稳,投资者信心恢复,估值回归历史中轴,目前这一进程已基本完成;2,伴随经济恢复至潜在增长水平,企业业绩止跌回升,股市震荡上行阶段,我们目前正处于这样的市场阶段下;3,经济重新进入高景气阶段,加之流动性充裕推动的繁荣甚或泡沫化情景。
我们继续维持对全年市场震荡上行的判断,考虑到过剩的流动性,市场上升仍有空间。
《红周刊》:3000点之上的市场估值高不高?
刘迅:当前市场估值针对3000多点而言可以说有一点高,但幅度不大。不过,当前我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与货币刺激有着很大的关系,还很难说脱离货币刺激的实体经济能走向正轨。但货币刺激也有负面的作用,比如货币太多造成了钢铁、有色等大宗商品的大涨,同时也包括了房价的上涨,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政府若再不控制这些资产价格上涨的话,货币刺激的负面效应就会体现出来,一旦资产价格上涨,整个市场的估值就会下降。
寻找处于行业低谷期的投资机会
《红周刊》:基金二季报显示其依然重仓银行和地产两大板块,在目前市场大幅回调中,你们如何看待这两个板块?
张原:目前整个市场的静态市盈率30倍左右,而明年上市公司盈利实现30%的增长是可能的事件。大致计算一下,明年银行业15BP的利差提高及6万~7万亿贷款,可保证25%以上的增长;而地产行业7月份的月度投资增速出现比较大的下滑只是短期的。确定的是在四季度及明年初,宏观经济将迎来增长高峰,地产投资将恢复。另外,稳定增长行业则普遍预期可实现20%以上的增长,如制造业。
王歆:银行总体上还不错,但我们已经越来越警惕。如果放在半年以前,银行股是非常好的投资选择,但随着大规模的信贷释放之后,银行可能出现坏账风险。在目前的估值水平上,我不太看好地产,房地产行业的周期转换是必然的,新增长周期的开始,应该体现出新的产业结构和获得提升的经营能力,简单来讲就是房地产应该远离暴利、靠近管理。但今年地产行业的增长与2007年增长周期体现的状态几乎一致,这导致了我们对地产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心。
《红周刊》:上半年像有色金属等强周期性行业成为市场炒作热点,经过本轮调整后,将会出现那些新变化和新热点?
王歆:有色金属板块被明显高估,原因很简单,国际有色金属中大多商品的价格距离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位还有相当的距离,但A股当中的有色板块的股价却已回到了2007年中期的水平,股价早已透支了基本面。我们比较看好医药和基础制造业,比如集装箱的中集集团[10.77 -3.84%]、乳制品中的光明乳业[6.48 -3.28%]等,同时,我还比较看好保险业,对券商股保持中性态度。 尹哲:由于目前正处在宏观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判断政策方面将继续维持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调。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复苏和通胀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最基本的投资主题,与此相关的资源价格、抗通胀板块仍将是我们重点看好的品种。
张原:寻找相对估值比较偏低的行业。具体而言,一是寻找消费估值偏低的板块;二是根据经济复苏进程,超前配置出口需求和工业活动复苏以后的行业,就是运营杠杆比较高的行业;三是关注具有供给瓶颈和刚性需求产品的行业。
关注基金动向
《红周刊》:基金动向在市场广受投资者关注,有数据显示,近期其平均仓位却有下降的迹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有价值的股票,公募基金都已经拿了很多,通常我们就不买了。逻辑在于各家公募基金的资金链条非常紧密,他们持仓的同质化太高,如果某家机构选择出售,很容易出现连锁反应,规模性的抛售行为就会出现,因此我们一般不买基金重仓的个股。短期来讲,除了市场本身基本面的因素之外,影响市场最大的因素肯定在于公募基金的不确定性。
《红周刊》:如何看待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开闸,他是否会分流原有老基金的客户?
尹哲:“一对多”专户理财不会分流原有老基金的客户。因为两者的投资目标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专户有止损线的要求,公募是没有的;公募没有期限要求,而专户到期以后要将资金退还客户;专户要求绝对收益,而公募只要求战胜比较基准。
《红周刊》:今年债券市场表现一般,如何看待债券上的投资机会?
沈毅:债券市场未来的投资机会,有赖于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又有赖于货币扩张的放缓。当经济有所恢复、货币扩张告一段落,通货膨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是一个主要问题,这将对债券市场构成支撑。另外,通胀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像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定量宽松稳步退出,将支持美元走稳,而从“退出宽松”到“逐步收紧”,这一进程将会有较长的时间,因而进一步降低通胀预期,利好债券市场。